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易妍君 見習記者劉夏菲
罰款300萬元、撤銷業務牌照,行業年內“最嚴罰單”宣告了一家28年老牌投顧機構的主業終結,也加速了行業深度洗牌、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的進程。
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北京中方信富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方信富)處以300萬元罰款,并撤銷其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對其時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張松給予警告并罰款60萬元,同時采取6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而招致此番重罰的根源,則是公司在合規底線上的一再失守。處罰書顯示,中方信富及張松主要存在兩大違法事實:一是未按照規定保存有關文件和資料;二是向證券監管部門報送的文件、資料有虛假陳述。
事實上,此次對中方信富的“重拳出擊”,僅是近年來投顧行業監管趨嚴的一個縮影。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按處罰日期計,截至11月19日,年內監管部門已對45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開出67份行政處罰單,受罰主體不乏天相財富、啟明星、百瑞贏等知名持牌機構。
業內人士指出,違法成本與收益的倒掛,催生了部分投顧機構的僥幸心理。隨著行業嚴監嚴管趨勢漸明,以往依賴“忽悠式”營銷、忽視合規內控的粗放模式已難以為繼。專業投研能力、嚴格合規經營與完善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正成為影響投顧機構生存與發展的更重要因素。
雙項違規觸發“最嚴”重罰
從證監會公布的處罰書來看,中方信富的核心違法事實主要有兩項。
第一項指向業務留痕缺失,即“未按照規定保存有關文件和資料”。經查,2021年至2023年,中方信富未完整保存13名客戶的營銷服務記錄;未完整保存2020年對221名客戶業務推廣、協議簽訂、服務提供等環節的留痕記錄。
第二項則指向上報信息作假,即“向證券監管部門報送的文件、資料有虛假陳述”。一是,在被責令暫停新增客戶期間暗中新增223名新客戶;二是,上報監管報表與經審計的審計報告數據不符;三是,上報自查報告對相關微信公眾號運營情況存在虛假陳述。
圖:證監會對中方信富開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為何一家老牌機構會在業務留痕與信息報送環節連續、多次出現疏漏?
一位投顧機構合規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從違規細節來看,機構的業務留痕缺失有“故意規避過程監管”之嫌,“這一違法事實往往不是孤立存在,常伴隨著業務過程中的其他違規行為,比如虛假、夸大宣傳等違規承諾等,因此才沒有保存完整記錄。”而報送文件虛假陳述更是“挑戰監管權威”,抬高監管成本。
“這已經是系統性違規了,從業務前端到監管報送,接連‘踩紅線’。”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中方信富的違法行為,不僅暴露出其內部控制的失效,更反映了其對監管規則和市場誠信的漠視,最終直接損害投資者權益,更擾亂了行業監管秩序。
證監會對中方信富違法行為的認定,印證了上述業內人士的判斷。證監會指出,中方信富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性質惡劣”。
對此,中方信富與張松方面曾進行申辯,對文件資料缺失歸咎為“客觀原因”,稱相關客戶實為“存量客戶”,對報表差異歸因于“核算口徑理解不一致”,以此否認存在主觀故意,并請求從輕處罰,免于撤銷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
然而,證監會在復核后,并未采納其申辯意見,最終作出處罰決定,對中方信富處以300萬元的罰款,并處撤銷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對張松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同時采取6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事實上,中方信富在業務經營中的合規隱患早已顯現。此前,中方信富及旗下分支機構已多次被監管“點名”,違規問題涉及合規管理、營銷宣傳、人員資質等多個方面。僅在今年內,中方信富就有兩家分支機構分別領受罰單。
今年1月,中方信富鄭州分公司因存在向證券監管部門報送的文件資料存在不實信息等違規行為,被河南證監局責令改正。4月,中方信富深圳分公司因業務推廣過程中,個別營銷人員存在誤導性宣傳等情況,被深圳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回溯中方信富28年的發展軌跡,這家1997年成立的機構,是國內較早一批面向國內外資本市場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的全國性公司。2011年以來,公司陸續在上海、沈陽、杭州、南京、深圳等地成立分公司,強化全國性服務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信富還涉足私募業務。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公示信息,該公司自2015年1月起登記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截至發稿,該登記信息狀態仍為正常。
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機構公示
年內已開67份罰單
事實上,中方信富并非首家被“摘牌”的投顧機構。
早在2022年,上海證華與上海森洋兩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便因提供、傳播虛假或誤導性信息,以及向投資者承諾收益等嚴重違規,被撤銷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
圖:證監會撤銷兩家機構證券投資咨詢服務業務許可公示
隨后的2023年,曾被稱為“新三板證券投資咨詢第一股”的福建天信投資,也因多次向監管部門提交虛假陳述材料而遭“撤牌”。
加上中方信富此次被“撤牌”,近3年時間里,已有4家持牌投顧機構因業務違規而被逐出行業市場。這些看似零散的個案,實際上是近年來證券投資咨詢行業監管持續升維的縮影。
監管升維的趨勢也體現在日趨密集的日常監督中。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按處罰日期計,截至11月19日,年內監管部門已對45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開出67份行政處罰單,其中處罰主體不乏天相財富、啟明星、百瑞贏等知名持牌機構。
從違規行為來看,誤導性宣傳是投顧機構違規的“重災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在67張罰單中,涉及信息披露虛假或誤導性宣傳問題的有高達32張,占比近半。其他違規行為還包括內部制度不完善、違反稅收管理規定等。
證券投資咨詢行業為何違規行為頻發?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違法成本與收益的倒掛,催生了部分機構的僥幸心理。
上述受訪人士表示,對部分投顧機構來說,通過虛假宣傳營銷等違規操作招攬客戶,具備顯著的高回報;而即使被罰,罰款金額通常相對較低。這些機構因此心存僥幸,合規意識淡薄。
記者梳理年內67張罰單發現,目前針對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處罰決定以行為糾正類措施為主,其中41例僅“責令改正”。其他常見處罰還包括出具警示函、登記誠信檔案、暫停新增客戶2~6個月等。
相較之下,年內涉及罰款的處罰僅4例。從執法主體與處罰事由來看,其中2例由證監會開出,均與投顧機構上報信息真實性有關:除中方信富此次被罰300萬元外,另一被罰主體為黑龍江省容維證券數據程序化有限公司,其因上報信息存在虛假陳述行為被處以3萬元罰款。
另外2例涉及罰款的罰單則由稅務部門開出,處罰事由均涉財稅領域:成都匯陽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因偷稅問題而被罰款501.71萬元(少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的百分之五十);江蘇天鼎證券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則因記賬資料遺失且未及時完成整改,被處以2000元罰款。
隨著中方信富的處罰落地,行業嚴監嚴管的趨勢更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案例有著多重意義。
在監管手段上,此次動用“撤牌”的“資格罰”,是對多次違規、屢教不改機構的終極懲戒,明確傳遞出“合規紅線不可逾越”的強烈信號,通過對不合規機構的出清,倒逼行業整體走向專業化與規范化。
在問責機制上,此次對中方信富實控人張松的重罰,強化了“追責到人”的監管思路,有利于壓實管理層“看門人”的責任,從內部治理源頭加強內控,樹立對“從嚴監管”的敬畏。
從行業影響看,此次處罰或將促使投顧機構重新審視自身商業模式。在監管趨嚴背景下,以往依賴“忽悠式”營銷、忽視合規內控的粗放模式已難以為繼。專業投研能力、嚴格合規經營與完善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正成為影響投顧機構生存與發展的更重要因素。
據記者統計,截至2025年9月,證監會公示的持牌證券咨詢機構共有78家。而這一數字在2009年3月為93家。15年間,全行業機構數量凈減少15家。伴隨監管趨嚴,行業洗牌預計將進一步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