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工”到“國潮”,佛山禪城重塑紡織產業微笑曲線

2025年11月25日 22:16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趙曉晨
禪城以文化IP為引擎,推動設計賦能與產業鏈協同。

南方財經記者趙曉晨 實習生陳麗虹、勞倩嵐 佛山報道

在佛山首屆潮玩T恤節上,模特們頭戴醒獅頭套、手執魚燈,身著白色底色的“佛山T恤”,胸前印著簡約的“foshan”字樣,背面則用流暢的紅色線條勾勒出獅頭輪廓,與下身的馬面裙等傳統服飾形成呼應,讓“省服”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一位本地大學生感嘆:“從來沒想過,我們佛山的醒獅和‘省服’T恤可以這么酷!”

在同一個t臺上,模特們展示的校服、民族服飾、成人休閑裝等多個品類,均出自禪城本土服裝品牌,而這些品牌中的不少前身,多是專注于面料生產環節的上游企業。從針織面料供應商到自主服裝品牌的轉型故事,正在禪城區不斷上演。

這一轉型的背后,是中國服裝行業的大趨勢,傳統消費市場規模收縮,與此同時,跨境電商、快時尚平臺等新渠道快速崛起,Z世代消費者對個性化與文化認同的需求日益強烈。雙重壓力之下,傳統產業集群必須尋找新的生存方式與發展路徑。

消費端“量減質升”的變化正在向上游傳導。隨著傳統布匹集散模式式微,以及希音等平臺推動供應鏈扁平化,禪城張槎街道這個曾依托廣州中大布匹市場“前店后廠”模式成長起來的針織重鎮,如今必須跨出關鍵一步,從“做布料”轉向“做品牌”,在價值鏈上尋找更多話語權。同樣的壓力,也落在以童裝產業為主的祖廟街道身上。

如是背景下,禪城正在推動區域內8000家紡織服裝企業從分散制造轉向協同創新,從面料供應邁向品牌打造。通過“織夢小鎮”的規劃與《織夢行動》的方案實施,一批企業開始向上游整合供應鏈保障品質,向下游延伸品牌直面消費者,并借助時裝周等平臺實現文化賦能與品牌破圈。

佛山打造“佛山T恤”區域品牌。

張槎針織“織夢”突圍

“世界針織看中國,中國針織看張槎”。針織車間里“沙沙”機聲,曾是佛山張槎最熟悉的產業脈搏。木偶奇遇紡織集團董事長吳仕勇至今仍清晰記得2004年初到這里時的景象:街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針織廠,大圓機晝夜不停,“那時候張槎很多人做布料生產,整個氛圍很旺。”和當時許多從業者一樣,他被這里成熟的產業生態所吸引。

作為禪城區乃至全國紡織工業版圖上的重要坐標,張槎曾經憑借與廣州中大布匹交易市場形成的“前店后廠”模式,迅速發展為全國重要的針織面料生產基地。在其鼎盛時期,張槎的面料產能曾占據全國三分之一。

然而,繁榮背后,張槎也逐步顯露出傳統制造集群的共性困局。從業近三十年的吳仕勇見證了太多企業的來去,“很多企業起步時只是租個小廠房,稍微做大一點就搬走了,始終沒能留下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一位從業近三十年的工廠老板也對南方財經記者感慨,近幾年的倒閉潮淘汰了大量小作坊,“二十多年前,客人會主動找我們做布料;現在,是我們得主動找客戶”。

行業門檻偏低、長期依賴代工模式、設備與技術更新滯后,導致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與此同時,人力與土地成本攀升,不斷擠壓著企業的利潤空間。許多張槎的中小工廠依然處在價值鏈底端,陷入“有制造無品牌”的瓶頸,難以形成持久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面對嚴峻的生存壓力,一批有遠見的企業開始沿著不同的路徑尋求突破:有的選擇向上游整合,通過掌控從棉紗到成衣的全流程來構筑品質與成本優勢;有的著力向下游突圍,通過打造自主品牌、布局線上線下渠道來直接觸達消費者;還有的專注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小單快返”的柔性制造能力。

吳仕勇帶領的木偶奇遇紡織集團,選擇向上下游供應鏈整合。“過去六年,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整合上下供應鏈,建立起從棉紗到成品布料,成衣加工到銷售的全流程體系。”吳仕勇解釋,此前從市場采購面料時,縮水率,色牢度等指標不穩定,直接影響成品的銷售,“當供應鏈掌握在自己手中,中間環節減少了,品質提升了,成本降低了,交貨期縮短了,競爭力自然水到渠成”。

與木偶奇遇同樣積極求變的,還有投入超千萬元進行車間升級佛山瑞蒽服裝有限公司。該公司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了一件衣服從原料到成衣最快僅需7分鐘的突破。瑞蒽服裝董事長馮永國表示,持續投入數字化轉型是必然選擇。

在企業的自發探索基礎上,張槎街道規劃建設約6平方公里的“織夢小鎮”,打造超600萬平方米工業載體,引入中恒紡織、智布互聯等“互聯網+針織”服務平臺,扭轉過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分散格局,通過上下游企業在空間與功能上的集聚,有效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資源對接與創新效率。

不過從更大范圍看,張槎所在的禪城區,其紡織服裝產業整體仍面臨“大而不強”的挑戰。截至2024年底,禪城共有紡織服裝企業約8000家,其中規上企業114家,規上工業總產值約168億元。張槎街道聚集了5800多家針織服裝企業,規上產值約167億元;祖廟街道則以童裝為特色,擁有相關企業2000多家。

盡管規模龐大,但多數企業仍集中在生產加工環節,力量分散、品牌影響力薄弱。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改變,消費需求個性化、快時尚與跨境電商模式興起,疊加國內區域競爭加劇。禪城紡織服裝產業不僅要在生產端優化,還需要增強消費者認可度,向價值鏈上游攀升。

廣東工業設計城創新中心副總周振宇表示:“張槎區域品牌在行業內雖有認知度,但在普通消費者中的知名度不足,必須通過新平臺、新銷售模式及AI等技術注入,實現整體突破。”

今年9月,禪城發布《織夢行動》方案,提出通過全鏈條協同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張槎針織”與“祖廟童裝”品牌能級,并塑造“佛山T恤”區域品牌,增強其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與認知度,并設定了2027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2030年突破250億元的目標。對于吳仕勇們來說,這意味著新的開始。

破解“有制造無品牌”困局

在今年北京時裝周T臺上,本土潮牌HEA與設計師張珂嘉合作的國內首個以“醒獅”為主題的高定系列驚艷亮相。模特身著萃取醒獅色彩與紋樣的現代禮服,立體裁剪模仿獅首輪廓,精致刺繡勾勒傳統圖樣,完成了一場非遺與時尚的精彩對話。同樣在北京時裝周上,“灣區童尚”親子秀上,瑞蒽校服、游游魚等一批來自禪城的校服品牌亮相。

南方財經記者觀察到,從北京時裝周到本土潮玩T恤節,今年禪城服裝品牌頻繁現身各類時尚場合,主動走向全國性、國際化的時尚舞臺,顯示出品牌意識增強、市場拓展意愿強烈。

這背后是禪城在推動產業從制造優勢向品牌價值轉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兩種清晰路徑:一是以文化IP為引擎,推動設計賦能與產業鏈協同;二是以細分賽道為切口,借助產業基礎實現品牌破局。

在土地、人力等傳統要素成本優勢逐步減弱的背景下,禪城將醒獅、粵劇等豐富的嶺南文化資源,轉化為設計元素,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辨識度,進而帶動面料開發、生產柔性化、營銷故事化等全鏈條升級。

在本土潮牌HEA與設計師張珂嘉打造的“醒獅”高定系列中,設計師將“醒獅”的神韻進行抽象與提煉,獅眼成為點睛的刺繡圖案,飄逸的獅毛則通過細膩的面料與層疊剪裁呈現,使傳統符號成為現代品牌的視覺語言。這種深度提煉,將區域文化符號轉化為獨特的品牌視覺語言,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相較于籠統的“中國風”,醒獅文化更具地域辨識度,為本土企業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的支點。

另一方面,禪城在制造優勢上精準定位,依托在童裝、針織等領域的基礎,選擇校服、團體服、功能性童裝等細分市場切入,避開與大牌在大眾市場的正面競爭,利用供應鏈快速響應和成本控制能力,推動企業打造高性價比、功能性強的品牌產品。

當下佛山正推動校服市場化改革,2025年秋季學期起,禪城、高明和三水區的校服采購模式迎來重大調整,從過往的統一招標轉向市場化采購,為具備供應鏈優勢的本地企業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也為他們走向品牌化道路提供了可能。

面對這一政策機遇,早已在供應鏈上深耕多年的張槎企業展現出敏銳的市場嗅覺與快速響應能力。以木偶奇遇紡織集團為例,企業從早期代工生產逐步轉向自主品牌“福坦斯”“木偶奇遇”,依托自主研發的面料技術,以高于國標優等品的標準,迅速打開本地校服市場并逐步向外拓展。

禪城本土校服品牌進行展示。

“我們對面料的研發不僅要符合校服標準,還要考慮舒適性,功能性,如速干,抗菌,防霉,防蚊高品質面料”吳仕勇表示,憑借對品質和服務的保證,目前“福坦斯”校服品牌在深圳、佛山等城市都很受家長認可,2026年將會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拓展全國市場。

這種在“供應鏈優勢”上搶占先機的能力,正在張槎形成集群效應,也推動產業從制造優勢向品牌價值轉化。 目前,張槎已培育出“開學禮”“福坦斯”“桐學仔”“瑞蒽校服”等一批校服品牌,不僅覆蓋市內約300所學校,更與超8200家市外學校建立合作,快步走向全國市場。

禪城的實踐,為觀察一個城區的傳統產業向品牌高地的轉型提供了現實樣本。一方面對文化IP進行系統提煉與創意轉譯,推動產業價值從面料供應向文化輸出升級;另一方面依托現有供應鏈能力,聚焦校服等細分領域精準切入,以專業化產品建立品牌認知,將制造效率逐步轉化為市場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這條轉型之路能否行穩致遠,仍取決于禪城能否在文化符號的持續創新、細分需求的敏捷響應以及產業協同的深度廣度上實現突破。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大片一级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看片 |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