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閆碩報道
“不幸中招。”11月24日清晨,阿橙(化名)一覺醒來,便感到喉嚨干澀、全身乏力。還沒到中午,她就隱約察覺體溫升高,與前些日子的風寒感冒癥狀相比,“這種感覺截然不同”。
阿橙立刻在電商平臺上訂購了流感檢測試劑和抗病毒藥物奧司他韋,她并非今冬首位采取此類措施的人。
11月21日,中國疾控中心指出,目前我國流感活動已進入快速上升期,多數省份的流感活動水平已達到中等程度,個別省份甚至已達到高度流行水平。據央視消息,數據顯示,奧司他韋近七天銷量增長率達237%,瑪巴洛沙韋上漲達180%。
2025年的流感季較往年提前到來。

(資料圖)
流感藥物需求激增
11月以來,國家疾控局連續三次發布“流感橙色預警”:我國北方省份哨點醫院流感樣病例占比已超過12%,較2020年—2023年同期均值高出兩至三倍;實驗室監測結果顯示,目前流行的病毒株主要為甲型H3N2亞型,乙型Victoria系和甲型H1N1并存,病毒抗原變異顯著,人群普遍易感;H3N2亞型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如劇烈咳嗽、鼻塞),發熱比例較高,更易引發肺炎等并發癥。
有臨床專家指出,從流感的增長趨勢分析,目前已步入流感季,但尚未到達高峰。據中國疾控中心預測,流感高峰期預計將在今年12月中下旬至明年1月初出現。
京東買藥秒送平臺的數據顯示,當前流感呈現區域性擴散特點。東北和華北地區已率先迎來高峰,西北和西南地區正處于上升趨勢,華東、華南和華中地區增長趨勢亦在加速。
這一趨勢導致患者臨床檢測工作的壓力較之前顯著增加。京東到家快檢數據顯示,11月17日至11月23日,呼吸道細菌病毒檢測訂單量環比前7天增長了66%,陽性檢出率升至68.2%。其中,專業護士上門的呼吸道細菌病毒檢測服務訂單量同比增長近一倍。相關互聯網醫院發熱門診的單周問診量環比增長51%。
另據京東買藥平臺數據,11月17日至11月23日,抗流感藥品需求激增:奧司他韋銷量環比增長4.5倍,速福達銷量環比增長5倍,流感檢測試劑銷量環比增長4.8倍,止咳化痰與解熱鎮痛類藥物銷量環比增長超過3倍。
有臨床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直言:“確診為甲乙型流感患者,在無明確用藥禁忌,且發病時間不超過48小時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瑪巴洛沙韋等。”該專家同時表示,若不使用抗病毒藥物,大多數流感患者也能自行康復,無需依賴于速福達這類“特效藥”。
從一家獨大到群雄逐鹿
抗病毒藥物市場潛力巨大,其競爭態勢亦在持續演變。
據記者梳理,奧司他韋曾長期主導抗流感藥物領域,其在中國抗流感藥物市場的占有率超過70%。羅氏公司研發的奧司他韋(商品名為“達菲”)自2001年引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是該領域的佼佼者。然而,隨著2016年羅氏專利的到期,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眾多國內仿制藥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2025年11月,奧司他韋的相關藥品批文已接近140條。
東陽光藥生產的國產奧司他韋(商品名為“可威”)在國內抗流感藥物市場中長期保持著領先的市場份額。依托兒童市場的優勢,其在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仍高達13.01億元。不過,受到競爭廠家數量激增等因素的影響,其銷售額增長已顯現出疲軟跡象。
對東陽光藥而言,羅氏的速福達(瑪巴洛沙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瑪巴洛沙韋在上市首年即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銷量因此實現了大幅增長。其市場銷售額從2021年的30萬元飆升至2024年的7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10億元。
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被譽為“國產流感新藥元年”。
2025年3月,青峰醫藥子公司科睿藥業的瑪舒拉沙韋片(商品名“伊速達”)獲得上市批準,成為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針對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的抑制劑;同年5月,眾生藥業的昂拉地韋片(商品名“安睿威”)正式上市,成為全球首款針對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蛋白的抑制劑;7月,濟川藥業與征祥醫藥共同研發的瑪硒洛沙韋片(商品名“濟可舒”)獲得上市許可。這些國產創新藥在緩解癥狀時間和病毒清除時間上均展現出顯著優勢。
這也預示著,未來抗流感藥物市場的競爭將愈發激烈,價格、渠道及市場教育將成為關鍵考量因素。從價格角度看,經過多次國家集采,奧司他韋的價格已大幅下滑。而新上市的PA靶點流感藥初始定價均在300元以上。另外,近期流感季到來,“伊速達”和“安睿威”在電商渠道主動降價至200元以內,顯示出藥企正通過調整價格策略來增強市場競爭力。
渠道布局同樣至關重要。流感藥物作為“急用藥”,與電商渠道的即時零售特性高度契合。近兩年來,主流電商在流感藥物品類的布局日益完善,基本實現了居家檢測、線上問診、藥品配送的一體化服務。此外,醫患教育將成為藥企市場策略的核心環節,當前市場競爭核心在于推動“一次用藥”成為診療優先選擇,建立新的處方與用藥習慣。
未來3—5年內,伴隨國家醫保談判等政策的推動,以及更多藥企的加入,新型PA靶點流感藥的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屆時,新型流感藥在大眾市場的普及或將迎來新的突破。
抓住 “黃金48小時”
國家疾控中心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25—2026年度流感季節,流行病毒株已由甲型H1N1亞型轉變為甲型H3N2亞型,同時伴有甲型H1N1亞型和B型(乙型)流感的并存現象。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王森教授分析稱,H3N2比H1N1傳染性略強,癥狀上可能稍重。從門診來看,今年甲流患者發燒和關節酸痛的癥狀更明顯。老人、小孩、孕婦等免疫力比較差的人群,應提高警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教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流感防控的關鍵在于“三早”:即早隔離、早休息、早治療。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加快恢復,及時隔離是為了防止病毒傳播給家人及其他人,而及時治療不僅能夠縮短病程,降低重癥風險,還能減少住院的可能性。
盡管如此,公眾對流感仍存在不少誤解。李侗曾教授進一步指出,許多人將流感與普通感冒混淆,誤認為冬季常見的感冒就是流行性感冒。這一名稱確實容易造成混淆,但實際上,流感和普通感冒是由完全不同的病原體引起的。普通感冒由超過200種病原體引發,如常見的鼻病毒、腺病毒等,成人癥狀較輕,如鼻塞、流涕、噴嚏,發熱現象少見,即便發熱也多為低燒,一般3至5天即可恢復,傳染性較低,只需休息和對癥治療。相比之下,流感則由特定的流感病毒引起,盡管名為“流行性感冒”,但其病原體具有專一性。
“絕不能將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流感發病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至關重要,不應使用普通的感冒藥、消炎藥或抗生素。推薦的抗病毒藥物包括奧司他韋和瑪巴洛沙韋,后者能在24小時內降低體內病毒幫助恢復,有效降低傳播風險。”李侗曾教授強調。
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流感患者發病大約3天后,家庭成員的感染率為38%;而在發病10天內,家庭成員的感染率可高達50%。
“我們應當采取常規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咳嗽禮儀、保持社交距離。只有做好這些防護措施,才能有效阻斷流感的傳播。”李侗曾教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