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馮玉怡 揭陽報道
7月11日上午,位于廣東省揭陽市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的東粵化學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資源化綜合利用示范性項目在首次投料運行72小時后宣布試產成功,所有工藝指標均達到預期,標志著全球首創連續化、規模化廢塑料化學循環項目成功通過工業化驗證,也意味著歷史上首次全面打通廢塑料高值化、無害化利用的產業化路徑。
這一誕生于廣東的全球首套廢塑料循環工業化裝置,正是廣東石化產業近年來延長化工產品鏈條的一次生動案例。
能源經濟學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董秀成向南方財經記者分析,我國石化產業存在產品結構性矛盾,高端化學品對外依存度高,轉型化工品更為迫切。新能源車滲透率加速,煉廠面臨油品產能過剩壓力,急需向化工品轉型以消化過剩產能。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對綠色產品需求的增長,未來生物基材料市場有望快速擴張。
根據此前規劃,到2025年,廣東的石化產業規模要超過2萬億元。作為全國第二大石化集群,廣東已發展形成廣州、惠州大亞灣、湛江東海島、茂名、揭陽大南海五大煉化一體化石化基地和珠海高欄港臨港石化基地,粵東、粵西兩翼延伸的萬億級石化產業鏈正蓬勃興起。
近年來,國內外石化巨頭紛紛加碼廣東,在“超級鏈主”帶動下,廣東石化產業鏈正日趨完善,東西兩翼逐步串珠成鏈。
多位受訪專家向南方財經記者分析,石化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通過超大規模項目投資和臨港大型基建,為地方產業帶來巨大增量。當前,中國石化產業正經歷從“煉油主導”向“化工新材料驅動”的深刻轉型,煉化一體化成為各省爭奪產業高地的核心戰略。
在沿海各省份對石化產業的逐鹿中,廣東正加快優化布局,力圖形成高度一體化、集約化的石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世界級石化產業帶崛起
在我國,近3萬家規模以上石化企業、約600個化工園區,星羅棋布散落在各地,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為主導的石化產業格局。其中,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東部沿海六大石化省份,累計投資金額約占國內總投資額的八成,競相布局萬億級產業集群。
廣東此前提出,到2025年石化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綠色石化產業集群。
從原油的滾滾熱浪到手機殼的精密注塑,每個環節都鑲嵌于廣東石化產業帶中,為周邊的汽車、家電、紡織等產業提供支持。
在粵東的揭陽大南海,中石油投資的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已投產;在“南方油城”茂名,東華能源打造全球最大烯烴基地,發展新材料和氫能產業;在湛江東海島,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生產的特種塑料直供比亞迪電池包……
從地圖上看,茂湛石化基地、廣州石化基地、大亞灣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等自西而東連點成片,廣東石化產業已形成“一帶、兩翼、五基地、多園區”的戰略布局,一個世界級石化產業帶正在廣東沿海串珠成鏈。
《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逐步形成粵東、粵西兩翼產業鏈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產業鏈下游精深加工供給,珠三角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粵東、粵西兩翼先進制造業供給的循環體系,這正是廣東石化產業戰略布局的底層邏輯。
“目前,全世界先進石化技術都在廣東沿海同臺競技,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積極培育產業創新力,通過化工中試基地形成創新鏈條和試驗場所。”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副院長紀紅兵表示,山東以激烈競爭推動技術快速產業化,浙江以民企活力優化協作模式,均為廣東提供了參照。廣東石化產業鏈布局相對完整,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新材料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市場,要通盤考慮打通產業上游、中下游和終端市場。
從現實來看,成品油消費已經達峰,“減油增化”難以避免。然而,廣東石化產業帶“油頭化尾”“減油增化”的格局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對產業升級轉型的前瞻部署。
近年來,廣東積極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引進湛江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湛江巴斯夫一體化基地項目、茂名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惠州埃克森美孚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恒力(惠州)PTA項目等一批重大石化項目落戶。
廣東招引一批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項目,并陸續迎來投產,這些項目通過大型裝置攤薄成本,并不斷壓縮成品油收率,大幅增加化工原料占比,延長化工產品鏈條。
廣東揭陽東粵化學20萬噸/年項目試生產成功 受訪單位供圖
以此次取得重大突破的東粵化學項目為例,該項目首創“一步法”工藝,即混合廢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術(CPDCC),將混合廢塑料直接制成液化塑料裂解氣(LPCG)、塑料裂解輕油(PCLO)等高附加值產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全球每年產生超過3億噸塑料垃圾,其中僅9%被回收,12%被焚燒,剩余79%最終進入自然環境。
該項目對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和推動“雙碳”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堪稱中國綠色科技產業突破技術封鎖的縮影。
廣東東粵化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功介紹:“不同于市場上通用的‘先熱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兩步法流程,我們的技術無需對各類低值混合廢塑料進行復雜分選,直接就能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大大降低了塑料的分選成本,且產品收率高達92%以上。”
不僅如此,東粵化學項目作為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綠色化工的“鏈主”項目,與廣東石化直線距離僅數公里,與伊斯科、巨正源等下游企業共享公共管廊和碼頭設施,形成了隔墻供應關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產業鏈效率。
“大象轉身”
多年來,廣東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打造“臨港一體化+外資引領”的開放型布局,從國際巨頭真金白銀的投資便可看出其對廣東的信心。
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是巴斯夫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投資項目,總投資額約 100 億歐元。埃克森美孚集團正在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區投資約100億美元建設乙烯項目,總投資約100億美元。這種“巨頭領跑小巨人跟跑”的生態,讓廣東成為全球化工產業轉移的核心戰場。
盡管體量龐大,廣東石化仍面臨煉油產能全國第三,但化工新材料自給率仍待提升等問題。與化工第一大省山東相比,廣東的石化產業總量仍有差距。
如何破解這一問題?廣東石化產業如何實現“大象轉身”?
中石化經研院認為,“十五五”期間,國內仍有大量待建項目,中國化工市場將面臨原料供應不足、下游需求低迷且產能擴張的多重矛盾。
董秀成分析,我國石化產業布局分散,煉油、乙烯生產遍布20多個省區市,呈現“遍地開花”格局,同質化明顯,集約化程度低。在“十五五”期間,石化行業應該合理控制基礎產品新增產能,對丙烯、有機硅單體等高風險產品審慎投資,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此外,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動煉化一體化,實現“減油增化”,提高化工產品比重,如發展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等,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大對化工新材料研發投入,攻克高端化工產品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解決高端聚烯烴、電子化學品等供應短板問題。
受訪專家表示,在當前石化能源供需重構的背景下,廣東具有自身優勢。廣東石化產業從一開始就帶著國際化的基因,歷史包袱少,技術裝備先進。不同于其他石化大省分散布局的特點,廣東省石化產業布局高度集中和集聚,“一體兩翼”特征明顯。
此外,廣東在實施制造業當家戰略中,將粵東西北納入全省制造業發展版圖,推動石化等優勢產業向東西兩翼沿海地區延伸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未來,誰能率先突破推動石化產業向精細化工延伸、實現高端產品國產化,并構建綠色低碳循環體系,誰將成為中國石化產業的真正領航者。
以東粵化學項目為例,作為“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四新”典型融合的示范項目,此次項目因自主研發采用了全量廢塑料分選技術、連續恒溫差壓輸送進料系統、溫度梯度逆流流化床反應器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從而攻克了分選難、氯化氫易腐蝕等制約混合廢塑料回收的行業難題,不僅能將不同材質的低值廢塑料統一制備為高值化工原料,且產品收率較傳統工藝提高至少40%,使之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新能源車滲透率加速的背景下,成品油需求峰值可能提前到來,在推動“減油增化”方面,廣東應該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
董秀成建言,一是加快推進煉化一體化轉型升級項目,減少成品油產出,增加高端化工產品生產;二是關注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市場需求,開發與之配套的化工產品,如用于汽車輕量化的高性能塑料、用于電池隔膜的特種材料等,拓展化工產品應用領域。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此前表示,為應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以及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國際化成為中國石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國際合作與創新驅動、綠色低碳、優化結構、集群發展一起,將成為中國石化行業“十五五”期間的五項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