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獨角獸,崛起大灣區

2025年07月11日 19:34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吳佳霖
在“不變”中求“變”,才能在“穩定”中圖“增”。

南方財經記者吳佳霖   廣州報道 

日前,胡潤研究院發布《2025全球獨角獸榜》。所謂全球獨角獸,是指那些成立于2000年后、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少部分估值超100億美元。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獨角獸企業越多,代表它的創新能力越強,創業生態越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是其中的佼佼者。數據顯示,全球獨角獸1523家,美國企業數量第一,中國位列第二。大灣區獨角獸數量就達到72家,占全國21%。大灣區全球獨角獸有幾大特點:分布集中,主要在深廣兩市,分別有37家、24家;名次靠前,有SHEIN、微眾銀行、榮耀、OPPO與vivo共計5家企業沖進了全國前十;“硬科技”突出,深圳“硬科技”屬性企業占比超80%,廣州也超50%,主要覆蓋半導體與新能源領域。

這些亮眼數據的背后,離不開大灣區強大的制度創新與協同發展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協同機制打破了行政區劃壁壘,促進了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和產業區域分工的形成,擴大了市場規模。這些為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創新人才、科技、資本、信息以及市場等巨大空白,從而加速了獨角獸企業的興起與發展。”賽迪華南智創中心主任龔佳勇對南方財經記者表示。

獨角獸背后的協同生態

大灣區的全球獨角獸,“硬科技”屬性突出。

例如,廣州進入榜單的全球獨角獸中,硬科技企業占比超50%,覆蓋半導體、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包含芯粵能等龍頭企業。而創新力取勝的深圳,上榜企業也獨愛“硬科技”,37家上榜的全球獨角獸深企,“硬科技”占比超過80%,主要分類為半導體、AI和新能源。其中,半導體行業的6家獨角獸企業為嘉立創、比亞迪半導體、航順芯片、云英谷、飛驤科技和云豹智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5家獨角獸企業包括引望智能、大疆、元象、元戎啟行和思謀科技。

從深層次分析,廣深獨角獸“硬科技”的爆發源于粵港澳大灣區“技術攻關—制造落地—場景應用”的全域協同優勢。大灣區在算力共享、政策互通、產業鏈分工上的融合優勢,為“硬科技”的創新提供了從技術到量產、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無縫土壤。

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的創新指數已連續5年高居全球第二位。 在這一世界級科技集群內, 城市間創新合作正日益深化與便捷。

例如,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將“天河二號”的算力通過百兆網絡專線輸送到香港,中央和廣東省財政科研項目資金跨境港澳地區使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5個重點專項、13萬余臺(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港澳開放。

不止科研協同,包括基礎設施“硬聯通”、制度創新“智聯通”、產業協作“軟聯通”,讓大灣區內部跨區域的產業協作發展變得更加緊密。

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逐步形成,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浮出水面;藥械互通、資質互認、稅收協同,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區級協同樣本以驚人的GDP增速成為制度型開放核心引擎。

這樣的基礎上,廣深的人才、東莞的制造與珠三角的配套服務商,共同構建了一個高效協同的區域產業生態體系。廣深以“人才密度”換取“創新濃度”,東莞以“制造精度”支撐“轉化速度”,珠三角配套以“服務密度”提升“協同效率”。這一體系以人才驅動創新、制造實現轉化、服務支撐效率為核心邏輯,形成“研發—制造—服務”的無縫閉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

“廣深莞獨角獸企業所在的領域有明顯的區別和所在地特色,同時城市間的科技鏈、資金鏈、產業鏈的聯系也非常明顯,如深圳的資本和硬科技在廣州和東莞也隨處可見。”龔佳勇評價。

以香港WeLab為例。公開資料表示,在前海率先開展跨境數據流動試點、允許合規傳輸香港與內地用戶數據的背景下,專注于金融科技領域的WeLab 2014年從香港進入內地,選擇了深圳前海作為拓展內地市場的據點。借著香港技術與深圳場景的融合,成立以來,WeLab服務個人用戶超7000萬,企業客戶超700家。

產業協同是大灣區最強大的隱形優勢,貨拉拉也是很好的例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對南方財經記者說:“貨拉拉原本在香港孵化,在深圳進行各類資源的匯集和物流供應鏈的集成,得以發展壯大成為如今的獨角獸。”

OPPO的快速崛起也是一個典型案例。位于東莞長安的OPPO,在深圳設立研發總部后,便吸引了眾多優秀研發人才。從東莞長安的總部到深圳的研發總部,駕車僅需大約半小時,這樣的交通便捷性為企業從研發到轉化再到大規模生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事實上,東莞不僅擁有長安、虎門等制造業基地,還緊鄰深圳電子信息產業,東莞—深圳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高地。在東莞,任何創意都能在半小時內找到供應鏈伙伴落地實現,東莞最高峰一年生產4億臺手機,智能移動終端集群企業數量超3萬家。

“大灣區的產業集群各具特色,在集群之間也有各類資源的協同,包括產業鏈、研發人才的流動,甚至互相投資。”謝來風說。

獨特的廣深孵化模式

大灣區72家獨角獸之中,廣深獨得61家。廣深兩市孵化全球獨角獸的模式有何獨特之處?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廠孵小獸,是深圳獨有的獨角獸孵化模式。今年上榜的深圳獨角獸企業中,有5家都是從深圳大廠中培育出來的,分別是微眾銀行、榮耀、引望智能、平安智慧城市和比亞迪半導體。

大廠將非核心但高潛力的業務部門剝離為獨立公司,既可避免主業臃腫,又能激發創新活力。

例如,華為將智能汽車業務剝離為引望智能,承接華為車BU的研發積累與客戶資源。公開資料顯示,引望智能主營智能汽車制造平臺,于2024年注冊成立,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注冊地址為華為總部辦公樓,估值如今已經超過1150億元。

與引望智能類似,比亞迪半導體也由比亞迪分拆而來。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半導體脫胎于比亞迪的IC設計部門,2004年由比亞迪股份和BFE Ventures合資成立,主要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包含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和下游應用在內的全產業鏈。

深圳的大廠裂變本質是創新資源的市場化重組,通過資本與政策杠桿將技術冗余轉化為產業增量。

不同于深圳,廣州的全球獨角獸多為細分賽道中沖出的中小企業王者,得益于數字化賦能或場景化重構,建立起了獨特的“護城河”。

胡潤分析,廣州有獨角獸成功上市并成為行業標桿,同時也能不斷催生新的獨角獸,這說明廣州有扎實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創新生態,是非常適合獨角獸成長的城市。

傳統紡織工廠生產與管理上存在著生產流程管理粗放、生產進度不透明、產品質量缺乏有效管控等問題,影響了紡織企業的生產效率、周轉效率。誕生于廣州的致景科技,利用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為紡織印染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快速、靈活、便捷的解決方案,快速崛起為該領域的明星企業。“過去,紡織服裝從接單到出貨大概需要一個月,致景科技將時間縮短到了5—7天。”

食材供應鏈市場長期存在的市場高度分散、公司盈利等問題。樂禾食品在食材供應鏈服務領域深耕19年,通過搭建食材供應鏈云平臺,打造出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品質管理的全產業鏈模式,連接了全國1.6萬家單位需求,通過動態定價算法將生鮮損耗率從8%降至3%,也快速成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估值突破100億元。

從前述獨角獸不難看出,廣州市的中小企業有自己獨特的進化路徑,深耕細分領域多年,找準數字化或場景化突圍的方法論,快速成長為行業獨角獸。當然,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也要以全生命周期服務賦能企業發展,包括送補貼、給場景、引人才,推動科技企業高質量成長。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 | 一级一黄免费视频在线看 | 午夜飘花国产精品 | 日韩综合国产区 | 天堂精品一区在线 | 午夜阳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