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賀佳雯 北京報道
2025年7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兒科服務等四件為民服務實事進展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2025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2025年全系統為民服務八件實事。此次發布會介紹了兒科、精神衛生服務、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和縣域血液透析服務四方面的進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介紹,在兒科服務方面,截至6月底,已經有1877所三級和2936所二級公立綜合醫院能夠提供兒科服務。在心理門診、睡眠門診服務方面,全國已有330個地級市、86個直轄市的區縣可以提供心理門診服務,324個地級市、80個直轄市的區縣可以提供睡眠門診服務。
此外,在心理援助熱線方面,5月1日起,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開通了“12356”心理援助熱線,已經接通了50萬通電話。在心理健康講座方面,全國已累計開展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心理健康講座一共是4664場,其中面向學校2676場、面向機關1229場、面向企業759場,受眾超過90萬人。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方面,全國已有312個地級市互認項目超過200項,同時地市級臨床檢驗專業、放射影像診斷專業的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覆蓋率分別達到97.8%和93.6%,助力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質量水平逐步提升。在縣域血液透析服務方面,全國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縣中,已經有1614個縣可以提供血液透析服務,目前還有8個縣不能提供,但其中已有3個縣完成血液透析設施配置,5個縣完成人員培訓,正在加緊推進。
發布會上,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12356”熱線承載了很多人的心理訴求和精神解法。能否舉幾個具體例子,說明熱線起到了哪些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常務副院長張慶娥回應,具體案例最能說明熱線的價值,分享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出于對患者隱私的保護,隱去了他們的敏感信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理解熱線的作用。
張慶娥舉例,第一個是幫助受困者撥開情緒迷霧重拾力量的一個案例。上個月的一天凌晨,一位20多歲的年輕女性來電,自述非常焦慮、緊張,嚴重失眠,感到非常無助。接線員首先耐心傾聽她的一些訴求,了解到她因為職業發展不順跟父母頻繁地有矛盾,感到壓力巨大。接線員在充分共情的基礎上,幫助她識別壓力源——生活環境劇變、家庭矛盾等。通過專業引導,幫助她理解自己焦慮情緒的根源,認識到這是面對挑戰時的正常反應,同時也為她提供了一些簡單易行的放松技巧。這次通話讓對方的焦慮情緒有效緩解,情緒也明顯恢復,并且她對于如何面對當前的困境也有了新的認識。掛斷電話以后,她就表示,自己情緒明顯放松了,而且也重拾了信心。這個案例充分體現了熱線在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和認知調整方面的價值。
第二個案例是在生死關頭緊急聯動挽救生命的一個案例。不久前,一位青年男性來電者,他首先聲音是非常低沉,哭訴著訴說因為心理壓力非常大,透露出近期曾經有過跳河的自殺行為,并且目前又再次萌生出這種強烈的自殺觀念。接線員立即評估出他是一個極高危的來電,持續運用專業的心理技術進行安撫和危機干預,同時由于風險比較高,接線員也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立即上報區級和市級的管理員進行聯合研判,并聯動有關方面,經過各方的努力,成功救下了這位位于危急關頭的市民,這個案例也體現了熱線在識別高危風險、啟動快速響應機制、聯動社會救援力量方面的關鍵作用。
張慶娥總結,這兩個案例,也充分體現了“12356”熱線作為首都市民“心理健康衛士”和“生命守護者”的雙重角色。心理熱線,始終在線,隨時準備接聽每一位需要幫助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