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用電量超過1萬億度,創造人類紀錄!今天我們來聊一個看似平常卻也極為關鍵的話題:電。
今年夏天,中國電網迎來了一場極端考驗: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四次刷新歷史紀錄,突破15.08億千瓦,較去年極值提高5700萬千瓦,相當于一個福建省的用電負荷。山東、江蘇、廣東等19個省級電網負荷46次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極限壓力下,中國做到了全網平穩運行。
反觀同期,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分別超過60%和80%的西班牙、葡萄牙發生持續10小時的大停電,4000萬人一度陷入黑暗。這不是孤例。近年來,美國得州冰災停電、印度缺煤停機、歐洲氣價飆漲導致電價瘋漲……全球能源系統的脆弱性正在暴露。
而中國,自2021年經歷短暫限電陣痛后,用四年時間徹底重構了一套既保供應、又促轉型的電力體系,一個前所未有的“電力強國”正在崛起。
讓我們從幾個數字開始感受一下這個“強國”有多強。
從2013年到2023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連續跨越5萬億、6萬億、7萬億、8萬億、9萬億千瓦時五大臺階。而2025年,這個數字將歷史性突破10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美國、印度、日本三國用電量的總和。
在裝機容量上,截至2025年5月,中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36.1億千瓦,同比增長18.8%。這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已達57.9%,光伏單月新增裝機破900萬千瓦,創全球紀錄。
與歐洲不同,中國走的是“多元耦合”之路,來看我們的能源結構:
煤電仍是壓艙石,但角色已從主力發電轉向調節性和支撐性電源;
風電、光伏成為新增主力,發電占比持續提升;
儲能+特高壓構成關鍵基礎設施:儲能解決波動性問題,特高壓則實現“西電東送”“北電南供”,將能源從資源區精準調度至負荷區。
所以你看今年夏天,哪怕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四次刷新歷史紀錄,沒有大范圍拉閘,沒有無預警停電,絕大多數人甚至根本沒感知。
而真正讓中國電力體系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是它正在成為數字經濟中的關鍵籌碼。全球算力需求大爆發,AI訓練、數據中心、云計算……哪個不是吃電大戶?電力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能源,而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石油”。
在這一背景下,電力穩定+電價低廉已成為核心競爭優勢,中國一下子成了數字產業落地的最佳選擇。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7.4%,新能源車整車制造用電量增長28.7%,充換電服務用電量增速甚至達到42.4%。電,正在成為中國產業升級的“隱形發動機”。
當然,挑戰仍在。“電夠用”之后,更要“用好電”。如何在綠電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保持電網穩定?如何優化電價機制、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都是下一步要攻關的命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力系統已經不再滿足于“保供”,而是向著“提質”“調結構”“促轉型”邁進。
“十萬億千瓦時”只是一個新起點。中國電力的故事,還在繼續刷新。
出品:財經早察工作室
總統籌:陳晨星
執行統籌: 祝乃娟
監制:洪曉文 曾婷芳
主播:董靜怡
編輯:洪曉文
剪輯:實習生 蘇磊
設計:王冰
腳本審讀: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