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追趕的藝術:創新體系中的障礙、迂回與跨越
[韓]李根(Keun Lee) 著
安芳、李貴卿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5年6月
編者按:后發經濟體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門領域。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只有“東亞四小龍”等少數經濟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躋身高收入經濟體行列。韓國首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根(Keun Lee)是經濟追趕領域的權威學者,曾擔任韓國總統經濟發展問題首席顧問,2022年出版《經濟追趕與技術跨越:韓國的發展路徑與宏觀經濟穩定》曾獲得熊彼特獎。近日,作者另一本經濟追趕研究著作《經濟追趕的藝術:創新體系中的障礙、迂回與跨越》中文版面世,這本書別開生面,通俗易懂,特別適合對經濟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和政策實踐者閱讀。作者在本書中提出,后發經濟體在追趕過程中面臨兩種失靈(企業的能力失靈和規模失靈)和一個障礙(發達經濟體的知識產權保護),但依然有彎道超車的可能,并指出了三條可行的“彎道”,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最近幾年紛繁復雜的國際經貿風云表明,這三條“彎道”不僅可行性強,而且正被受到先行經濟體抵制的后發經濟體所實踐采用。
【韓】李根/文
增進人類福祉至關重要。然而,能否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尤其對發展中經濟體來說)依然是個未知數,這是經濟研究中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經濟學文獻力圖找到經濟發展的一個普遍因素,對所有經濟體都有約束力,而不論收入水平和結構差異。本書以此為出發點,認為富國和窮國的增長機制不同,貧富國家之間有一條非常狹窄的通道。因此,后發經濟體在穿過這條通道時必須小心翼翼,不然就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MIT),或在中等收入階段發展減緩。我將書名定為“追趕的藝術”,而非“追趕的科學”,是因為成功的追趕鮮少發生,還因為穿過這條狹窄通道需要對資源進行復雜而精細的調動,也需要戰略性思維。
由于存在兩種失靈(企業的能力失靈和規模失靈)和一個障礙(發達經濟體的知識產權保護),因此后發經濟體必須采取彎道超車的策略。企業的能力失靈是指發展中經濟體內在的創新能力建設上的困難。這與傳統的市場失靈截然不同。市場失靈認為研發補貼有助于提高研發效能(或強度),其暗含的假設是企業已經能進行研發了,只有這樣該觀點才站得住腳。否則,即使增加激勵或補貼也無濟于事。還有觀點認為,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能激發進一步的創新。該觀點也應受到批評,這只有在假定企業已具備創新能力的情況下才成立。規模失靈是指目前在發展中經濟體占主導的是中小型企業,缺少世界一流的企業,而中小型企業在引領經濟體向高收入水平發展方面能力不足。
兩種失靈和一個障礙的存在使后發經濟體必須探索創新能力建設的新路徑,而不是復制發達經濟體的做法。盡管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鞏固技術能力是經濟追趕的關鍵因素,但對這一過程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指導性措施。本書解釋了能力建設中的三條彎道。
第一條彎道是在寬松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下,促進小專利和商標形式的模仿創新,而不是促進和鞏固常規專利權。
第二條彎道的重點是全球價值鏈(GVCs),具體來說,是以非線性順序,先加大、再減小、之后再加大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本書建議采取一種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彎道:經濟體最初應參與全球價值鏈,從中學習知識,到了某個階段后,應減少參與全球價值鏈,通過相繼進入高端細分市場,發展本國價值鏈。否則,后發經濟體會停留在低附加值細分市場,表現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癥候。例如,盡管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過去十年間該國的人均收入卻從美國人均收入的45%降至33%。
第三條彎道是指首先專攻短周期的高科技部門和產品(如信息技術行業),到后期再專攻長周期的部門和細分市場(如制藥業)。長周期技術意味著先前的知識在長期內依然有用且重要。這些技術雖然意味著令人垂涎的豐厚利潤,卻對后發者構成了進入壁壘。因此,建議后發者瞄準短周期技術,這些技術的進入壁壘低,但發展前景良好,因為創新頻率高,常常會打破在位者的主導地位。
除以上三條彎道外,本書將“跨越”明確為追趕或趕超的最后階段??缭绞侵负蟀l而先至,從而實現對先行者的趕超。此舉是必要的,它能避開先行者擁有的知識產權,直接跨入新一代技術領域。因此,在范式轉變、更新換代或遭受外生沖擊時,跨越就極有可能成功。
跨越包含行業間和行業內兩個維度。在某種程度上,行業間的跨越類似于Hidalgo等(2007)所謂的“跳遠”,他們認為后發經濟體必須轉向遠離當前位置或外圍位置的核心產品空間。相反,我們重點關注的是行業內的跨越,意即在同一部門之內跨越多代技術。行業內跨越比行業間“跳遠”容易些,只要后發者已具備一定的吸收能力,比如擁有特定行業的制造經驗。
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是經濟追趕的兩大核心理論概念。第三個核心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發展初期,即既有國際分工的進入點。由于進入時間晚,后發經濟體一般會以自主設備生產加工類型或對外直接投資(FDI)的形式,進入低端細分市場或脫離發達經濟體的部門。
通過融合三大核心概念,我們創立了一個涵蓋“后進入→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的經濟追趕綜合理論。這種順序追趕動態是克服上述兩種失靈和一個障礙的關鍵。雖然有著內在的風險,跨越式發展依然是必要的,因為這是經濟體奮起直追并超越先發者的唯一途徑。因此,跨越式發展是使后發經濟體轉變為發達經濟體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本書的關鍵理念相當矛盾,因為后發者只有開辟一條不同于先行者的新路徑,才能實現趕超。經濟追趕有自相矛盾的一面,因為其本質是追逐一個變動不定的目標。由于目標(即先行者)在不斷移動,后發者如果只是亦步亦趨就無法實現超越。雖然后發者一開始可以模仿、跟隨并學習先行者,但在抵達某一路段時,最終應選擇替代方案,即另辟蹊徑、抄近路或彎道超車。
本書提出的追趕理論圍繞三個悖論來構建。第一個悖論是“殊途同歸”,意即為達到并實現接近先行者的收入水平,后發者必須走一條不同于先行者的新路。第二個悖論是“彎道比直道快”,意即直路上交通擁堵,后發者可以彎道超車,比他人更快抵達目的地。第三個悖論是“從窗口飛出或跌落”,意即只有做好“飛行”準備、“翅膀”強壯有力的企業才能嘗試跨越,其他企業會面臨重重風險。
(本文摘自李根,《經濟追趕的藝術:創新體系中的障礙、迂回與跨越》,序言。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