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記者文靜
“大家知道大熊貓的尾巴是什么顏色嗎?”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城關中學,課堂上的老師、青野生態創始人刁鯤鵬大聲問道。
“黑色!”500個左右的孩子異口同聲。
“其實是白色。”老師的答案一出,現場出現了一陣小小的騷動。
這是9月2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舉行的自然教育周·生態保護進校園活動。這里是甘肅的野外大熊貓和其他珍稀野生動物的故鄉,也是孩子們的家園。
文縣城關中學自然教育課堂上的孩子們 杜武林/攝
“只有了解更多的家鄉生態,我們才能更好的保護好大熊貓和它的奇妙鄰居們。”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國家公園信息科馬懷焙說。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的崇山峻嶺之外,西子湖畔,9月22日至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正在杭州召開。這一“人與生物圈“體系內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國際會議首次在亞太地區主辦,主題為“塑造人與自然可持續的未來。”
在大會上,白水江就地保護的“少干預”哲學被世界各國的代表所關注。科研團隊們循跡尋找大熊貓留下的“青團”、解讀它們的生活痕跡、構建大熊貓基因圖譜的案例,成為了該世界生物圈保護大會上的影響案例進行傳播。
甘肅文縣被重重大山包圍 記者 文靜/攝
高山外,專家代表們在向世界分享生物多樣性的合作交流經驗;高山下,孩子們從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教育基礎學起。有一天,大山深處的這些孩子們也會走出去,同樣影響這個萬物共生的多彩世界。
“我本是高山”
與其說文縣城關中學在高山里,不如說它本身就是一座山。
學校坐落在岷山腳下,白水江畔,無論是教室、多功能活動室,甚至上廁所,學生和老師們都要上坡下坡。半山腰,唯一一塊平地被辟為操場,每周的升旗儀式也在這里。
高山里的操場 杜武林/攝
“這里的老師光腿腳都比別的老師辛苦!”參加自然教育課的人紛紛感嘆。學校所在的城關鎮境內最高峰金子山海拔3121米;最低點海拔940米。
城關中學的故事高度真實地印證了在云南創辦華坪女子高中的張桂梅老師的一句話:“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有著40年歷史的這所初中2024年的中考,六科合格率、文化課平均分位居全縣第1名,是隴南市一流學校。
但高山的阻隔,孩子們要走出去,并不容易。
文縣沒有火車和飛機,唯一的交通方式是汽車。記者需要從重慶坐高鐵4個半小時到甘肅隴南市,再乘坐兩個小時左右的汽車才能抵達。
重重高山給人類生活帶來不便,卻對保護野生動植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的海拔最低處595米,最高處4072米。高差3477米!”刁鯤鵬在自然教育課課堂上說,這里是多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和動物的樂園。
大熊貓馴養繁育中心副主任康永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這里的野外大熊貓主要分布在2100米至2900米的海拔區間。經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該片區擁有野生大熊貓111只,占全省野生大熊貓總量的84%,占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6%。
“白水江最大的特點是沒人干擾。國家公園的連通性最好,面積又相當大,竹子長勢好,野生環境不比非洲的國家公園差。”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副局長劉萬年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總結道,作為連接陜西和四川的重要生態廊道,白水江的天然林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都非常好。
但這些話給大熊貓故鄉的孩子們講需要“翻譯”。如何既準確理解又便于傳播,需要生動而有趣的自然教育。
大熊貓和它的奇妙鄰居們
甘肅也有大熊貓?大熊貓不是在四川嗎?
這樣的問題一點兒不奇怪。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國寶大熊貓的具體分布。甚至在林草系統開會,白水江分局的人也被同行詢問。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沒看到過野外大熊貓。”劉萬年說,看到它要靠運氣,有的人一天看到四五次,有的一輩子也沒看到。
顯然,白水江的孩子們更難見到野外大熊貓。怎么讓他們相信?
課堂上的屏幕里,一只黑白相間的大熊貓在草叢里東張西望,慢悠悠走過山崗。這是位于大熊貓馴養繁殖中心用紅外相機拍攝的畫面,時間是2024年9月16日。
借助科技手段監測大熊貓。現在,升級后的紅外相機畫面已非常清晰。拍出經驗的保護站監測人員還會精心構圖,讓野生動物出現在畫面的位置更加完整。在白水江園區范圍內,600多臺紅外相機經常拍到大熊貓,有的還是母帶崽。
“甘肅大熊貓可以說長得最‘彪悍’。和陜西大熊貓相比,體型差異比較明顯,我們的野外大熊貓口鼻比較短。”刁鯤鵬用簡化的方式,幫助孩子們區分大熊貓的不同亞種。
雖然不是親眼所見,但監測到的大熊貓圓滾滾的身影一下吸引了孩子們的視線,容納了500名學生的階梯教室里沒有人交談。
正是因為有野生大熊貓出沒,早在1978年,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自然保護區,成為原林業部直屬的三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2000年,白水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應運而生。
這些重要信息,刁鯤鵬用動畫制作成PPT,盡量用最少的文字讓孩子們記住了家鄉——白水江的地位;同樣,“白水江”的河流大家族被畫成了漫畫顯示,包括文縣境內的白馬河和丹堡河注入白水江,讓水河和小團魚河注入白龍江。白水江最終匯入白龍江,成為嘉陵江的支流。
刁老師也總結了大熊貓的奇妙鄰居們的習性。比如,金絲猴的“阿姨行為”——母親的姐妹們都會共同撫育小金絲猴,“阿姨”的生育經驗越不豐富,越愿意帶崽;羚牛家有不同亞種的“四兄弟”;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雕是“天空之王”,視力是人類的6倍!
此外,白水江特有的“娃娃魚”文縣瑤螈、會飛的花朵金裳鳳蝶、陷阱大師蘭花等生存智慧也讓孩子們著迷。
在自然教育課堂上,記者注意到,有一群學生是白馬人。白馬人是我國古代氐人的后裔,他們崇拜自然,世代和大熊貓和諧共處。氐人強大時,曾把大熊貓作為圖騰,視其為神獸。當刁老師讓來自白馬人家族的學生起立時,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更大的課堂在大自然
“城關中學孩子們的科學素養比其他地方的孩子要高一些。”下課后,刁鯤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其實,這離不開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在自然教育上的持續發力。
長期從事自然教育的老師刁鯤鵬 杜武林/攝
自然教育是指通過親近和體驗自然的方式,幫助人們認識、了解自然和體驗自然,激發保護自然的意識和熱情,增強保護自然的能力,從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古代,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界來了解自然規律,將積累的知識技能傳承給后代,算是自然教育的萌芽。今天在一些國家,自然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9月底,公益活動“探索家鄉瑰寶,守護生命家園”自然教育周已走進包括文縣城關中學在內的6所中小學。國慶節期間,白水江自然博物館全天向社會公眾開放,它的旁邊是昆蟲博物館,兩個都位于白水江分局的大院內。
“我們不希望過分炒作某些動植物的功效。所有已經滅絕和瀕危的物種都和人類的需求有關。蟲草并沒有夸大的藥用價值,紅豆杉并不能代替所有抗癌藥物,且不能直接食用。”白水江分局信息科科長王均亮帶領記者參觀博物館標本時說。
離開文縣縣城,驅車一小時左右抵達的鐵樓鄉陽尕山,這里群山環繞,森林茂密,空氣清新。建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里的白水江生態體驗館就像一個孩子,倚偎在大自然母親的懷抱里。
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生態體驗館內 杜武林/攝
在館內,記者手動體驗了大熊貓的咬合力,通過特殊裝置模仿大熊貓、老鷹、蜜蜂的視力看外面的世界……
大熊貓馴養繁育中心副主任康永剛說,今年夏天開展了多期親子自然教育夏令營,營員不僅參觀了博物館,還體驗了丹堡河保護站的自然教育小屋,登臨劉家坪保護站大嶺梁防火瞭望塔俯瞰林海,徒步生態體驗步道辨識野生動植物蹤跡,探訪深山蜂場和清涼寺,感受自然和文化的交融。早在2022年和2023年,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陸續開展“生態文縣”“熊貓茶鄉”等自然教育活動。
目前,自然教育的價值已經被全球認可。全球剛結束的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上,保護地自然教育成為了與會代表討論的重中之重。同一時間,在中國西部的大山里,孩子們正享受著美好生態帶來的自然教育成果。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種子悄悄發芽。
“自然教育不同于研學。研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偏重人的教育;自然教育的研究對象是大自然,偏重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保護。”國慶期間,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正在開展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動的創始人刁鯤鵬說,人在充分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被治愈或釋放壓力后才會更好的去保護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