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田靜 澳門報道
10月10日至12日,歌手王嘉爾的“MAGICMAN2”世界巡回演唱會澳門站成為網絡焦點,其演出畫面與互動內容在多個社交平臺“刷屏”。該演唱會在澳門銀河綜藝館連續舉辦三場,共吸引近3.5萬名觀眾到場。
這只是澳門下半年演出旺季的縮影之一,澳門會展產業聯合商會理事長謝復生表示,據行業觀察,2024年在澳門舉行的演唱會和音樂會達1,096場,今年在澳門舉辦演唱會比去年至少增加一至兩成。
接連上演的星級體育賽事與大型演唱會,持續為澳門注入旺盛人氣。相關活動畫面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顯著提升了城市的線上曝光度與年輕化形象。
盛事與博彩旅游“相得益彰”
在不足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澳門已形成亞洲領先的高標準演出場館網絡。澳門銀河綜藝館、澳門威尼斯人綜藝館、澳門新濠影匯綜藝館及澳門百老匯舞臺等核心場館,都是能滿足從數千人至上萬人等不同規模演出的場館,以其頂級的設施和沉浸式觀演體驗著稱。
為進一步提升產業承載力,澳門特區政府新增了一個專業級大型戶外演出場地——澳門戶外表演區。該場地可容納約5萬名觀眾,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
謝復生稱,優質的酒店服務與出色的場地硬件是澳門兩大“王牌”。從藝人團隊和觀眾的反饋體驗來說,澳門五星級酒店是真正的國際標準,服務質量相比周邊地區更為優質。
“現階段,澳門正在利用這些現有資源來拉動整個演唱會配套服務的組織與運營。” 澳門大學金融及商業經濟學系副系主任李振國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澳門演唱會經濟高度依賴現有博彩企業提供的世界級場館資源和綜合服務能力。他認為當前兩者形成了一種 “相得益彰、互利互動” 的緊密關系。在這一框架下,澳門演唱會經濟很難完全脫離博彩業而獨立發展,核心原因在于場地屬性與商業邏輯的深度耦合。
花旗的研究報告分析,澳門8月的博彩收入增長受到了多項活動的帶動,包括陳奕迅演唱會系列及騰訊音樂盛典等,也因9月舉行的韓國女團TWICE演唱會而上調月度博彩收入預測。
“這些場館本身屬于博彩企業,其主辦演唱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巨星來拉動整體人流。”李振國表示,這種引流效應直接而顯著,“當一位極具號召力的巨星在澳門舉辦演唱會時,不僅能帶來觀演客流,還能同步提高當月的博彩與非博彩收入。”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澳門旅客非博彩消費總額為378.6億元澳門元,按年微升0.2%。按來澳主要目的統計,上半年以來澳觀看演出的旅客人均消費為4,161澳門元。
據澳門特區博彩監察協調局公布,9月份澳門幸運博彩毛收入為182.89億澳門元,同比增長6%。今年前9個月澳門博彩毛收入累計達1813.41億澳門元,同比升7.1%。
李振國認為,演唱會盛事與博彩旅游資源共享、相互依賴的模式,在現階段是合理且務實的。
“根據‘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只要未來非博彩產業活動的增加值占比能夠超越博彩業,就是一種可接受的成功。”李振國表示,澳門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現實,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脫離旅游與博彩業的支撐。
根據2023年11月正式公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澳門的目標是到2028年將非博彩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升至約六成。
“以演帶旅,引流入區”
演唱會經濟的價值遠不止于門票收入。
此前,澳門休閑旅游服務創新協會會長黃輝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澳門演唱會門票價格相對較高,熱門演出門票價格往往在1000至3000澳門元之間,VIP門票甚至可達上萬澳門元。其次,由于出入境政策限制,絕大部分游客來澳門看演唱會必須住宿,帶動了酒店收入,再加上交通、餐飲、購物等消費,綜合拉動效應會更加明顯。根據業界初步估算,澳門演唱會經濟的拉動效應可能達到1:7甚至1:8的水平。也就是說,一張1000澳門元的門票,可能帶動7000至8000澳門元的綜合消費。
演唱會的“流量”正有效溢出至傳統旅游街區。近年來,多家綜合度假村企業相繼落戶在澳門氹仔舊城區周圍,毗鄰的官也街作為熱門旅游景點,也成為眾多觀演粉絲行程中的必到之處。
一位官也街手信店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每逢演唱會期間,大量年輕游客涌入街區游覽消費。“如果趕上周末,人氣更旺,生意額比平時沒有演出時要增長兩位數。”該負責人稱,來看演唱會的游客雖然年輕,但消費力相當強勁。
9月27日,韓國女團TWICE澳門演唱會期間,南方財經記者在官也街觀察到,不少商戶在店內張貼應援海報,吸引眾多粉絲專程到訪。部分商家更與主辦方合作,推出“消費即贈應援周邊”等活動,成功將演出人流轉化為街區消費力,實現“以演帶旅、引流入區”的聯動效應。
(粉絲在官也街商戶張貼的應援海報前打卡留影。田靜/攝)
演唱會經濟的繁榮,正成為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一個關鍵縮影。數據顯示,2023年澳門非博彩旅游收入達1,113億澳門元,占整體旅游收入的43.2%,較2019年的28.3%實現大幅提升,反映訪澳旅客消費結構正趨向多元。其中,文化及娛樂類別收入從2019年的11.21億增長至2023年的15.85億澳門元,增幅達41.5%。
早在2023年,澳門時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將建設“演藝之都”作為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現任行政長官岑浩輝也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延續這一目標,明確提出將持續舉辦大型節慶品牌盛事,進一步鞏固澳門作為區域演藝中心的地位。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澳門旅游市場迎來顯著復蘇。2025年上半年,澳門入境旅客超1,921萬人次,同比增長14.9%,其中內地個人游旅客增幅達24.6%,國際旅客也錄得14.8%的增長,客源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
跨界合作機制逐步成型
澳門旅游業界也在積極推動“演藝+旅游”的深度融合。“我們正在與旅行社、主辦方等進行溝通合作,比如預留一部分票額,設計成旅游產品推向海外市場,這也符合特區政府希望旅客來源更多元化、拓展國際旅客市場的發展方向。”黃輝稱。
事實上,這類跨界合作在澳門已逐漸形成機制化運作。
作為張學友、陳奕迅及林憶蓮等巨星巡回演唱會澳門站的主辦方,澳門棋人娛樂制作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盧荻向南方財經記者介紹了具體的協作模式。
他指出,目前澳門演唱會的票務分配主要依托演出場地自身的票務平臺,并根據藝人受眾的地域特征進行動態調整。“若演出藝人受眾以內地旅客為主,我們會將比重分配至內地票務平臺;如受眾位于其他地區,則會選擇當地的主流平臺。”
盧荻進一步透露,與旅行社及中小企業的合作多基于贊助關系。“簡單來說,澳門演唱會的這種跨界別的商業合作模式就是以贊助的方式進行。只有在企業成為項目某種程度上的贊助商時,才會進一步探討票務資源的整合與分配。”
作為從業者,盧荻認為澳門演唱會經濟目前仍處于初階發展階段。目前,澳門的演出內容仍高度依賴特定旅客群體的口味偏好。若要推動產業走向國際化,必須引入更多國際級的演出項目,拓展內容多樣性,這其中仍有非常樂觀的發展空間。
盧狄指出,澳門在私人企業層面的接待能力與場地配套已獲廣泛認可,許多藝人都稱贊澳門場地的服務與交通安排已達到世界級水準,但公共演出場地的硬件與運營仍存在提升空間。 “必須精準把握本地人才需求,并前瞻未來發展方向,才能為行業培育出理想的成長土壤。”
他強調,只有打通政策、場地及人才三大環節,澳門演唱會經濟才能逐步擺脫對特定客群的依賴,邁向國際化與專業化。
“目前澳門的盛事演唱會,仍非常依賴外來的制作團隊,包括國際化的制作公司、舞臺設計、核心創意人才等。” 李振國解釋道,頂級巨星通常有其固定合作的國際團隊,這套成熟的運作體系是澳門短期難以替代的。
在他看來,只有當澳門逐步培育起本土的演藝產業鏈核心能力,減少對外部資源的過度依賴,演唱會經濟才能真正獲得獨立發展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