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A輪融資的“++++++”號,似乎越來越多了。
近日,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近3億元。至此,零重力已在兩個月內連續完成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近7億元。據悉,這也將是A輪最后一輪融資。
近年來,不少企業存在“融資不斷、輪次不升”“小步快跑”的融資特點。
今年10月,玻色量子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具身智能企業穹徹智能完成Pre A++++輪融資。
2024年,智元機器人完成了A++++++融資,今年升至B輪;低空飛行器公司沃蘭特完成了6次融資,從A輪、A+輪到Pre-B輪,單次融資金額1億元到數億元不等。
A輪后面的加號,正變得越來越多。IT桔子數據顯示,中國創投市場的這種“+輪”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A+、B+。
“以前A+、A++輪還算常見,三個加號以上的情況很少見,這兩年是多了起來。”一位資深投資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坦言。
“A+”輪占比10年翻7倍
數據顯示,A輪、B輪融資的+號,確實越來越多了。
據IT桔子,2025年上半年,共有571家公司獲得“+輪”次投資,涉及總金額約404.34億元。其中至少19家公司獲得兩次及以上“+輪”次投資。
從輪次來看,A+輪無疑是“+輪”中的主力。今年上半年。國內A+輪事件有331筆,同比增加了35%,在總體投資事件中的占比提升至8.84%。
若將時間線拉長至10年,A+輪的增長趨勢更為顯著。2015年,國內創投市場A+輪投資事件僅占總體的1.21%,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7.15%,全年A+輪投資事件達407筆。
相比之下,B+輪雖也在增長,但規模稍遜:2015年B+輪僅41筆、占比0.39%,2024年增至213筆、占比3.74%,始終低于A+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從行業分布來看,這些處于“++……輪”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領域。
“這些行業技術難度高、發展周期長,融資談判周期也相應較長,企業需持續與投資人對接以保障資金鏈,但估值難以在短時間(如1-3個月)內大幅提升,需要通過多輪融資維持運營。”一位CVC機構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為何“融資不斷、輪次不升”
為何企業能不斷拿到融資,卻遲遲邁不過“跨輪次”的門檻。
多位受訪的風投人士對記者表示,原因是,一方面,能獲得多輪A輪融資的企業,其商業模式、產品等獲得到了市場的初步驗證,往往是受資金追捧的標的,背后可能有資源或市場熱度的支撐。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當一輪融資剛完成披露,但有投資方沒趕上但還想投,企業可能選擇將新投資方納入同一輪次的‘+輪’,這在業內很常見。”上述CVC機構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企業“+”或“++輪”融資都比較常見,但為何同一輪融資周期越來越長、“加號”越來越多?上述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核心原因是——企業估值未能實現有效上漲。
具體來看,主要有兩種常見情況:一是企業技術研發、商業模式未達到估值躍升的“臨界點”;二是部分企業雖完成初步產品概念驗證(POC),但可能未拿到批量商業化訂單,不具備進入下一輪的“估值支撐”,只能將零散融資歸為A輪系列。
除企業自身因素,投資人態度的轉變也加劇了這一現象。“現在投資人出手越來越謹慎,而且不同背景的投資人(比如金融背景、產業背景)決策流程差異很大。”一位VC機構合伙人透露,有些企業談妥部分資金后,其他投資人走完流程時已錯過最佳融資窗口,最后只能以同估值補融,輪次自然無法升級。
更關鍵的是,一級市場受二級市場影響顯著,他直言,“二級市場不好大家都不敢投”,當二級市場退出渠道不暢、財富效應減弱時,投資人會收縮對一級市場的投入,導致企業難以獲得“跨輪次”融資。
此外,困在A輪的企業也受到行業特性制約,如半導體、低空經濟、醫藥等領域的“技術難度高、周期長”特性,決定了企業需持續資金支持。
上述合伙人分析稱,“一般一輪融資談的周期比較長,處在這些行業的企業隨時隨地都在和投資人接觸,但估值上漲不是一兩個月就能實現的”,所以可以通過“小步快跑”的融資模式維持運營,進而形成多輪次融資的情況。
總體來看,只有當企業內部發展取得新成果或階段性進展(如技術突破、獲得批量訂單),且市場認可其新價值、愿意接受更高估值時,企業才可能實現估值上漲,“進而進入下一輪融資(如從A輪邁向B輪),這是企業與市場雙向博弈的結果。”他說道。
市場轉機初現
不過,今年以來,資本市場上市熱潮為積壓已久的VC/PE機構打開“退出窗口”,提振市場投資信心,成為緩解企業“困在A輪”現象的重要推手。
“有家企業上市前估值30億—32億,上市后直接沖到300億。”一位資深投資人士舉例說,這種巨大的估值差距讓投資人看到了明確的盈利空間,投資意愿顯著增強,二級市場的活躍為一級市場“注入信心”。
特別是在港股,今年風向一轉,曾有5家企業同日上市,還有超200家企業排隊港股IPO,業內笑稱“港交所的鑼快不夠敲了!”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主導退出市場,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資金額居全球首位。投中數據顯示,上半年VC/PE機構IPO賬面退出總回報達1057.61億元,平均回報倍數3.83倍,同比顯著回升。
在此背景下,投資人更愿意支持企業跨輪次融資,“現在企業從A輪到B輪、C輪的銜接會更順暢,A+++輪去年、前年比較多,今年這種情況在逐漸變少。”上述投資人說道。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AI潮涌下企業估值邏輯重塑。“今年的AI熱潮讓市場‘意識到這一領域的價值’,尤其機器人等與AI結合緊密的行業,人氣對比以前顯著回升,企業技術價值和商業化潛力得到認可,估值得以提升。原本還卡在A+++輪的企業,現在有了進入B輪、C輪的條件。”
但多位受訪投資人也要警惕投資的市場泡沫,“但要理性看待。在行業起步階段,泡沫有其合理性,它能激發市場熱情、吸引資本投入,支撐產業鏈發展,促使更多創業者參與并獲得投資。”
同時,在泡沫環境下,投資機構需要具備在其中尋找特別優秀團隊的能力,以應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黃子瀟、林典馳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