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堅(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為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在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建議》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置于核心位置,明確“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本文將結合《建議》要點,重點探討“十五五”時期擴大內需的有效方法:以科技創新驅動供給升級,以服務業升級激活消費潛能,以區域協同優化資源配置。
科技創新驅動供給升級
圍繞“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建議》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驅動作用明顯增強。
筆者認為,上述目標與擴大內需的政策邏輯高度契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條傳導路徑。
一是以科技驅動供給能力升級,有助于帶動新型消費與投資需求擴大。AI、6G、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新技術的產業化會催生新產品與服務,形成“科技—產業—消費”鏈條,既能擴大有效投資(先進制造、數字基礎設施、綠色能源投資),也將創造新型消費場景(智能終端、數字內容、智慧醫療等)。
二是數據要素市場化將釋放新型服務業與平臺經濟更多需求。數據確權、流通與收益分配機制可推動數據要素進入交易,提升平臺與產業數字化水平,拓展數字內容、在線服務、物聯網應用等消費;而算力中心建設與“東數西算”等投資則將進一步擴大信息基礎設施需求。
三是綠色與能源安全投資將拉動、并形成長期消費升級。《建議》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包括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綠氫、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項目可構成大規模綠色投資,帶動裝備制造與建造需求;同時綠色產品與服務(新能源車、綠色家電、低碳建筑等)則將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
這些方向通過擴大有效投資與創造新型消費場景,推動需求結構升級與總量提升,且在數字與綠色領域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與外部性。
服務業升級激活投資與消費潛能
《建議》提出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要求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多樣化、便利化發展。兩種服務業形態可以通過不同機制起到擴大內需的關鍵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面向制造業和農業的專業化服務,如研發設計、工業軟件、信息服務、供應鏈和物流、檢驗檢測、融資租賃、生產性金融、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可以通過數字化、供應鏈金融、工業軟件等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帶動高端裝備、綠色能源、數字基礎設施的有效投資,形成投資需求;同時,通過產出更優質產品與服務,反過來拉動居民消費升級。
而生活性服務業則直接面向居民消費,如文旅、醫療健康、教育培訓、養老托育、體育、餐飲住宿、家政社區服務、文化內容與數字娛樂等。其作用是可以直接擴大服務消費比重,優化需求結構,形成“新場景—新供給—新消費”正循環。生活性服務業擴容提質將帶來更細分的服務需求,反向刺激生產性服務業(數據服務、平臺技術、支付清算、智慧物流、內容生產工具等)的發展。例如,智慧安防、應急管理、數字治理、醫療生物、AI應用等,都為生活性服務業創造了更多新的場景。
結合前述“科技創新”在擴大內需中發揮的作用,生產性服務業將迎來重大機遇,特別是數據要素市場化與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數據確權、流通、交易與收益分配機制建設,將為數據治理、隱私計算、數據合規咨詢、數據資產評估與審計等服務創造市場;而“東數西算”、算力中心升級則可以帶動云服務、IDC運維、AIGC工程化、模型訓練/微調服務等專業化需求。
對于生活性服務業而言,“十五五”時期四大領域或將迎來快速增長。一是醫療健康與生物醫藥服務。《建議》提出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圍繞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的任務,聚焦生物醫藥、公共安全與智慧治理,將帶動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康復與護理、醫檢及CRO(合同研究組織)/SMO(現場管理組織)服務拓展。
二是文旅與數字內容、體育休閑產業。《建議》提出大力繁榮文化事業,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可以預見,AI生成內容、XR/VR文旅、賽事經濟、沉浸式演出等新型消費場景將迎來快速增長。
三是教育與職業培訓(含“新質生產力”技能)。《建議》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AI與智能制造普及將帶來工程化、數據、網絡安全、智能網聯等更多不斷新增的培訓服務需求。
四是養老托育與社區服務。《建議》提出,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接下來,智慧養老、“互聯網+護理”、家庭照護補位服務等將快速發展,數字經濟、物聯網、AI與智能制造也為智慧養老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技術底座支撐。
綜合來看,生產性服務業與“數據要素與數字基建”“工業軟件與關鍵核心技術”“綠色與能源安全”“產業鏈韌性”高度對應,構成“擴大有效投資+提升供給質量”的內需之源。消費型服務業與“AI應用場景(智慧治理、智慧醫療/安防)”“生物醫藥與公共安全”“數字治理與數據安全”的結合,形成“新消費場景+高質量服務供給”的內需之核。
區域協同優化資源配置
《建議》提出,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區域協調發展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通過規范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能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擴大區域內投資與消費乘數效應,推動“跨區域供給—跨區域消費”的內需增長。
另一方面,區域協同發展將有效促進產業協同與分工深化,使產業鏈上下游在區域內形成更高效分工(例如研發在核心城市、制造在周邊城市、配套在縣域),提升供給質量,帶動生產性服務投入增長與最終消費升級。
此外,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公共服務共享,特別是跨區域交通、能源、算力、數據等基礎設施互聯,將有利于擴大出行、文旅、醫療教育等服務消費半徑,拉動區域內需。數據成為跨區域生產要素,能夠促進平臺服務、工業互聯網和數字貿易的發展,直接帶動內需增長。
結合科技創新驅動供給升級、服務業升級激活消費潛能的思路,我們可以看到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幾個關鍵方向。
一是圍繞強化“科技+產業+要素”一體化底座,以算力樞紐、5G/6G、數據跨域互通為支點,打造跨區域創新網絡與產業協同平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區域擴散能力。二是圍繞提升產業鏈韌性與安全的要求,通過區域內多點布局(備份產能、關鍵原材料儲備、備用供應鏈節點)降低系統性風險,保障關鍵領域供給安全,同時擴大區域內投資與中間投入需求。三是推動綠色能源區域互補,對于風光資源與負荷中心(電能消費的集中地區)的錯配,可通過跨省輸電、儲能協作、綠氫示范等實現互補,進而將帶動綠色投資與相關服務消費(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分布式光伏運維等)。四是促進智慧安防、應急管理、醫療數據互通等公共服務在區域層面協同,擴展服務消費供給半徑,提升居民獲得感。
綜合來看,區域協同發展與擴大內需的核心關聯在于:通過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要素流通、基礎設施互聯、產業協同和公共服務共享,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與質量,從而實現擴大有效投資與創造新型消費。
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過程中,實現“數據要素流動—數字基建互聯—綠色互補—供應鏈韌性—公共服務協同”是關鍵,應發揮區域對新質生產力擴散與內需升級的關鍵作用。
總之,“十五五”時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擴大內需不僅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選擇,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本文通過分析科技創新、服務業升級與區域協同三大路徑,揭示其內在邏輯與實施關鍵要點。
首先,科技創新是擴大內需的源頭活水。突破“卡脖子”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不僅有助于保障國家安全,更將催生AI、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等新產業投資與消費場景。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則將進一步釋放數字生產力,為服務業與制造業賦能奠定基礎。
其次,服務業是連接供給與需求的重要樞紐。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提升產業鏈效率帶動高質量投資,生活性服務業通過創造新場景直接拉動居民消費。二者協同互促,形成“科技—產業—服務—消費”的良性循環,但仍需克服關鍵軟件短板、數據制度建設及人才供給不足等挑戰。
最后,區域協同發展是優化內需空間結構的關鍵機制。通過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建設跨區域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網絡,能顯著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重復建設,實現投資效率與消費半徑的雙重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