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建議》提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并將其置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位置,標志著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將更加系統協同、更具前瞻精準、更重預期引導。面對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此舉旨在通過優化政策框架與執行機制,為構建以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堅實支撐。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也將優化轉型,將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大維度。
首先,強化戰略引領與政策協同,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在當前經濟發展新時期,各類挑戰呈現出高度復雜性與聯動性,單一政策工具已難以有效應對。為此,必須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將財政、貨幣、產業、環保、區域等各類政策統一納入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框架之中。通過打破部門壁壘,促進各職能部門形成“一盤棋”的政策合力,實現1加1大于2的協同效應,系統提升宏觀治理效能。
在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過程中,強調逆周期與跨周期調節并重,既著力當前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更兼顧中長期結構優化與風險防范。這意味著宏觀政策取向將既注重熨平短期經濟波動,更著眼于培育長期發展動能,避免因短期刺激政策透支未來發展潛力。通過強化政策的前瞻性布局和預期引導,有效統籌短期應對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更加穩固的宏觀政策框架。這種動態平衡機制能夠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其次,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不僅體現在財政支出規模擴大,更體現在支出效能與財政可持續性上。通過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建立以政策績效和項目必要性為核心的預算分配機制,確保財政資源精準投向國家戰略目標和公共價值領域。重點保障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民生保障等關鍵環節,從源頭上實現財政資金的優化配置,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精準高效的財力保障體系。
在稅制改革方面,則將以結構優化為核心,著力重塑政府與市場關系。通過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健全資本所得和財產所得稅收征管機制,將為地方政府構建更加可持續的財力基礎,同時為促進社會公平、擴大內需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建議》還提出,加快構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這一機制不僅致力于穩妥化解存量債務,更重要的是建立覆蓋舉債融資、預算約束、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通過在透明規范的制度框架下滿足合理融資需求,同時堅決遏制各類隱性債務擴張,切實筑牢財政安全防線,有效穩定市場預期,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可持續的運作空間。
再次,《建議》強調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金融政策正邁向功能引領與系統穩定并重的發展新階段。通過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有助于全面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金融資源精準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這要求金融體系主動引領和塑造未來產業,通過創新差異化的金融產品、信貸標準和風險定價機制,使金融成為驅動產業升級、促進綠色轉型的核心力量。
圍繞金融體系功能深化,我國正著力推動資本市場從融資為主導向投融資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轉型。通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強化股東回報機制、完善市場基礎制度等系統性改革,不斷增強資本市場對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一個健康而有活力的資本市場,既能高效滿足新經濟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又能為居民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從而將助力內需主導型增長模式的形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整體來看,通過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揮好產業、價格、就業、消費、投資、貿易、區域、環保、監管等政策作用,將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