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跟你說,有這么一家公司,它的體量,已經超過了德國、日本這樣老牌發達國家的全年GDP!你是不是覺得我在講一個科幻故事?
但這不是科幻,這就是今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商業現實。美東時間10月29日,英偉達股價開盤飆升,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家跨過這一里程碑的上市公司。
5萬億美元是什么概念?全球國家GDP排行榜上,它僅次于美國和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三經濟體”。從4萬億美元到5萬億美元,英偉達只用了不到四個月。
那么問題來了:英偉達,這家賣顯卡的公司,憑什么能登頂史上第一市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顆點燃了AI時代,被全球資本“種草”的公司,英偉達。
讓我們先把時間線拉長一點,感受一下什么叫“英偉達速度”。2023年6月,它的市值剛突破1萬億美元,但隨后,它就開啟了一場狂飆:從這1萬億到5萬億,只用了2年多時間。
而黃仁勛的身家也隨之水漲船高,福布斯榜上位列第八。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毫無疑問,正是過去這兩年席卷全球的AI浪潮。2022年底ChatGPT的橫空出世,就像是給英偉達按下了一個加速按鈕,全世界突然發現,要驅動這些吃算力如喝水的AI巨獸,你必須擁有同一種“硬通貨”——英偉達的GPU。
在GPU不被理解的漫長歲月里,他們一直在“加速計算”這條賽道上默默耕耘。用老黃的話說,他們“重新發明了計算”。于是,它不再是那個僅僅為了讓你在游戲里畫面更流暢的“顯卡”了,而是搖身一變,成了 AI時代的“發電機” 、“淘金潮里的唯一指定賣鏟人”。
有分析指出,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增長,基本上來自英偉達一家公司。2023到2024年,英偉達營收增長率高達125%,而其他芯片設計公司,大多只有20%左右的增長。
面對如此驚人的增長,“AI泡沫論”的聲音從未停止。但黃仁勛的回應方式,非常“理工男”,也非常有說服力——用數據和訂單說話。
在最近的GTC DC大會上,黃仁勛表示,2025到2026年,新一代Blackwell和Rubin GPU芯片,未來五個季度的預期收入,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目前訂單量達到 2000萬顆,是上一代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出貨量的 5倍。
這龐大的需求來自哪里?就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云計算巨頭:亞馬遜、Meta、谷歌、微軟、甲骨文、CoreWeave。黃仁勛預測,到2027年,僅這六家的資本支出就將飆到 6320億美元。高盛的預測更夸張,他們預計2025-2027年,AWS、微軟、谷歌、Meta、甲骨文五大云服務商的總資本支出將接近 1.4萬億美元,比前三年翻了近三倍!
所以,英偉達的市值,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全球科技巨頭真金白銀、軍備競賽式的投入之上。如今,英偉達的市值已經領先微軟、蘋果一個身位,領跑“美股七巨頭”。美國銀行已經把它的目標價上調到了275美元,對應著6.68萬億美元的驚人市值。
當然,挑戰從未消失。AI落地依然充滿算法、能耗、監管的挑戰;對手環伺,從AMD到自研芯片的云廠商,再到華為、高通等新老玩家。
人們用資本投票,不僅僅是投給一家公司的股票,更是投給一個他們相信的未來。英偉達如何用錢來創造更偉大的事情,是大家所期望的。
對于英偉達、黃仁勛來說,到達了這樣龐大的體量,4萬億、5萬億的市值數據已經成為新的地平線。忘掉市值,真正邁向人類科技的星辰大海,或是更大的愿景。
出品:財經早察工作室
總統籌:陳晨星
執行統籌: 祝乃娟
監制:洪曉文 曾婷芳
主播:董靜怡
編輯:洪曉文
剪輯:實習生 蘇磊
設計:王冰
審校: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