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南方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之際,民眾對“好房子”的需求也日益旺盛。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實施房屋品質提升工程和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
10月28日,松下WS(Wellness Smart,智感健康)首家旗艦店在上海太陽宮正式開業。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執行副總裁、住建空間事業部總經理中山正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深刻變革,這不僅是政策的引導,更是市場發展、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好房子”要求,今年5月份正式實施的《住宅項目規范》也為住房品質建設劃定基準線,上海、廣州、貴陽、西安、沈陽等眾多城市推出了“好房子”建設的相關政策。
展望未來,中山正春告訴記者,中國高質量住宅空間的需求或將呈現三大趨勢:從“單品智能”邁向“全屋智慧”;從“綠色認證”轉向可以呈現的“健康結果”;從“標準化方案”升級為“個性化定制”,以匹配、滿足個性化需求。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21世紀》: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實施房屋品質提升工程和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未來“好房子”作用有望強化,如何看待政策和時代機遇?
中山正春:中國政府提出“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和“好房子”的理念,與松下推進的事業方向非常契合。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深刻變革,這不僅是政策的引導,更是市場發展、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
房地產從投資目的變成實際住宅需求,這蘊含著巨大的機遇。中國消費者對“好房子”的定義,已超越單純的面積和區位,轉向對健康、舒適、綠色和智能的綜合追求。這也給外資企業帶來了機遇,松下推進的WST(Wellness Smart Town,松下智感健康生活)業務已展開41個項目,訂單戶數達到1.7萬戶。我們不再僅僅是設備的供應商,而是努力成為“好房子”標準的共建者與高品質生活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21世紀》:在你看來,中國消費者對“好房子”的定義,與日本市場相比有何獨特之處?中國高質量住宅空間的需求會如何演變?
中山正春:日本的住宅面積相對比較有限,所以在此基礎上,日本市場更加注重精細化與耐用性。
中國消費者對“好房子”的定義更強調兩點:一是極致的“集成化”體驗,期望通過一個系統智能聯動全屋產品,比如空氣、水、光管理;二是居住空間的“多功能性”,要求住宅能同時滿足居家、辦公、育兒、養老等多重場景需求,這些是中國市場的需求。
今后,中國高質量住宅空間的需求或將呈現三大趨勢:從“單品智能”邁向“全屋智慧”;從“綠色認證”轉向可以呈現的“健康結果”;從“標準化方案”升級為“個性化定制”,以匹配、滿足個性化需求。
從“制造業”到“服務業”
《21世紀》:你曾提到,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從“售出即結束”的模式,轉向通過運營和服務實現長期收益。在房地產從“制造業”邁向“服務業”的實踐過程中有哪些痛點?如何解決?有哪些案例可以分享?
中山正春:我認為主要有兩個痛點:第一,是各公司或者部門提供的、實際觸達消費者的信息形成“孤島”現狀,難以協同;另外,是開發商更加擅長建造層面,卻普遍缺乏長期運營服務的心得與經驗。
為了破解這兩大痛點,松下的住建空間事業通過減少環境負荷、提高生活品質,為人們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松下通過促進健康的設備和服務、健康管理系統的整合等,提供健康相關的經驗,更希望能將與健康相關的高附加價值融入開發之中。
日本是世界上最先步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松下在日本積累了豐富經驗與知識,期待對中國市場有所貢獻。
《21世紀》:人工智能尚未重塑房地產行業,但這一天終將到來。從中長期看,人工智能會產生哪些顛覆性影響?
中山正春:WS上海旗艦店也引入了AI,將一些傳統設計轉由AI來做,包括施工設計和管理。在提案、施工階段引入AI可以減少材料的浪費、優化人力效率,在環境以及價值提供上也會有很大改善。
AI可以參與設計或施工管理,在用戶實際居住以后,我們也可以收集一些使用數據,通過數據可以重新梳理更節能的耗材或方案,再把更優的方案提供給消費者。通過直接和消費者溝通,可以更深層地理解消費者需求、提供更高質量的售后服務,我們和消費者的黏性會再度加強。AI發展正在邁出第一步,期待未來AI發展讓生活更美好。
《21世紀》:在推廣綠色、可持續的住宅解決方案時,更高的初期成本往往是最大障礙。如何看待和處理“綠色溢價”問題?
中山正春:“綠色溢價”并非單純的成本問題,而是為了讓地球擁有更好的環境,人類可以更健康地生活下去。在中國“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可持續的住宅從“可選項”正變為“必選項”。“綠色溢價”產生的初期成本可能會相對偏高,但這一投資不僅僅是為了現在的我們,也是為了子孫后代。
我們希望能以獨特的技術、創新的產品來應對“綠色溢價”課題,特別是中國消費者普遍關心的空氣質量以及健康用水等課題。為了未來的地球,我們希望不管是企業還是消費者,都承擔起責任,為未來投資。
輕視環境問題的企業未來無法生存,我們會更加重視綠色發展,繼續努力進行研發。松下集團提出“Panasonic GREEN IMPACT”的長期環境愿景。在中國,松下以“綠智造 創未來”為目標,具體有兩大舉措:一是商品本身的節能化、減少對能源的使用、盡量不產生廢棄物等。另一方面是企業活動本身要節能、環保,我們的大部分工廠廣泛應用太陽能、使用節能空調、使用節能環保的材料。
挖掘中國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機遇
《21世紀》:松下WS上海旗艦店背后有哪些戰略考量?為何選擇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中山正春:對于松下來說,中國一定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松下的WS事業以“改善人類健康和為地球環境做出貢獻”為使命,是戰略性的事業。松下在上海開設WS旗艦店,是基于對中國市場消費升級和健康居住需求的戰略舉措,背后有三大核心考量。
第一,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通過WS旗艦店這一窗口,可以更敏捷地響應中國消費者對“安全·安心·舒適”及個性化生活解決方案的追求。第二,松下在日本建設健康社區方面有長達20多年的經驗,我們希望活用日本經驗,與中國市場實際相結合,創造獨特價值。第三,選擇上海是看中其作為創新高地和消費風向標的輻射力,富有活力的中老年群體擁有巨大的家庭改裝潛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拓展線下體驗,計劃在深圳、大連兩地開設新的旗艦店。
《21世紀》:中國一些建筑有上百年歷史,其中一些民宅可能已經成為保護建筑,改造這些建筑面臨哪些挑戰?怎樣能讓“老房子”釋放“新活力”?
中山正春:對一些小戶型或陳舊住宅的改裝,我們在日本積累了一些經驗。日本的住宅一般比較小、比較窄,需要把比較狹窄的空間設計成更舒適的空間。例如,我們在上海虹橋對窄小住宅進行了改造,吸取了日本京都市的古老民宅改造經驗。有一些實在是太老的房子,本身可能已經沒法改裝,這種情況也可以做一些局部改裝,改善消費者的生活品質。
一些日式設計可以深度融合空氣、水、光等核心要素,將政策倡導的“好房子”理念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可體驗的日常價值,助力中國房地產邁向以人為本、可持續的新發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