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十五運會”)即將拉開帷幕,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作為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綜合性賽事,十五運會不僅是區域發展的“超級連接器”,也是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賽事憑借其廣泛的市場影響力與產業輻射力,正通過品牌價值提升、體育消費升級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將短期“流量”轉化為產業“增量”,催化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建設、招商引資與人才聚集等多方面發生“質變”,為體育及相關產業拓展出新機遇。
在廣州市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看來,要將十五運會帶來的“流量”真正轉化為發展“留量”,一方面需持續推動競技體育熱度向群眾體育延伸,保持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合作的長效關注;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場館賽后綜合利用,并將三地協同辦賽的合作機制,拓展至更廣泛的產業與社會交往中。
(資料圖)
賽事賦能:催生消費新業態
大型賽事歷來對主辦城市消費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體育賽事不僅能推動門票、體育用品和紀念品銷售的顯著增長,還會帶動旅游、住宿、餐飲、交通等關聯產業的發展。
此前多項賽事數據已提供有力佐證:2025 年全國游泳冠軍賽票房收入超 800 萬元。同期舉辦的乒乓球亞洲杯5天內吸引13萬人次觀賽,票房總收入達7200萬元,其中83.5%觀眾來自深圳市外,帶動周邊酒店入住率和出租車日均接單量增長。此外,全國體操錦標賽舉辦期間,直接消費突破1100萬元,間接拉動文旅、餐飲等關聯消費超6900萬元,形成了顯著的消費輻射力。
作為一場影響力空前的體育盛會,十五運會最直觀的拉動效應體現在區域體育消費的全面升級。
其中,賽事周邊消費尤為活躍。深圳寶安區推出“十五運會票根享優惠”活動,聯動區內47家酒店、4家重點景區、9家文娛企業、41家餐飲企業、35家零售門店以及5大商圈的近150家企業,通過發放消費券推動文體旅商深度融合。
“體育+文旅”模式成為擴大消費增量的關鍵。十五運會期間,多市聯合企業推出全運主題文旅路線。廣州精心打造了50條“跟著賽事去旅行”特色線路,串聯起廣州市各區特色景點。十五運會通過“體育+文旅”的深度融合,帶動區域文旅產業的發展,激發產業新活力。
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是本屆賽事另一大亮點。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發布的“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第一期)”,涵蓋18項場景需求,其中11項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術,覆蓋率達78.6%。深圳寶安區在賽事保障中成功應用四足機器人、AR智能導航、AI交互系統等技術。此外,腦控技術、人形機器人及多模態感知技術、高精度光學觀測與技戰術分析系統等也廣泛應用于十五運賽事。這些技術創新既服務于賽事本身,也通過真實場景驗證加速了技術商業化進程。
十五運會籌備期間,廣東構建“體育+文旅+商業+科技”四維模型,計劃將賽事流量轉化為50億元經濟增量。以十五運會為發展契機,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與文旅、科技等產業相互交織,促進區域產業融合升級,催生新型消費業態。
彭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五運會催生出“體育+科技”“體育+文旅”等融合業態,為粵港澳三地在更廣產業領域開展合作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在科技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方面,港澳的高校平臺、資金平臺可以與珠三角制造業在“產學研+金融”合作中進行融合,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水平和國際地位。
硬件煥新:夯實智慧城市底座
在籌備過程中,十五運會并未大興土木,而是聚焦于現有場館的功能改造與智慧升級,貫徹“兼顧賽時賽后利用”的理念。
例如,廣州越秀山體育場在跑道邊增設智慧健身導引系統,市民步行經過智慧步道布點區域,無須佩戴任何設備就可以查看自己的運動距離、運動時間、消耗熱量等數據。深圳市累計建成了4.6萬個體育設施,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2平方米,打造了200公里“鯤鵬徑”等一批登山戶外運動特色目的地,8942片體育場地實現“開放共享、一鍵預約”。
這些設施不再是臨時的賽事道具,而將成為城市長期數字資產,賽后通過功能調整可以繼續服務于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發展。
對于城市來說,體育場館不僅是競技的舞臺,還可以視為地標性質的旅游樞紐。通過設計改造,體育場館也可以成為城市記憶和城市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廣州越秀山體育場通過精心設計的出入口,將觀眾的進出場流線與觀光流線有機融合,串聯起正門樓、足球場、鎮海樓、明城墻及中山紀念碑等一系列歷史文脈節點,形成一條連貫的文化展示路徑。這一設計不僅優化了場館的使用效率,更強化了其作為廣州城市記憶載體與地標建筑的文化功能與象征意義。此外,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外圍結合英雄廣場升級改造,構建軸線上的運動公園,與烈士陵園、英雄廣場共同打造廣州城紅色文化軸線。以賽事為契機進行改造,這些體育賽事場館的功能和定位得以延伸。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升級改造項目設計總負責人羅建河介紹:“體育要為人民的健康需求和社會發展賦能。因此,這次改造除了滿足賽時比賽的各項要求之外,我們還希望它在賽后能成為人民的體育公園,成為城市辦賽的寶貴遺產。”
除此之外,從城市更新方面看,賽事期間的硬件升級與科技成果應用也為智慧城市治理和長遠發展持續賦能。
智慧場館建設正在成為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升級的重要抓手。廣州智慧場館改造構建了完整的技術體系,通過感知層的高精度傳感器網絡、數字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系統、應用層的AR導覽與光影互動技術,實現了“一屏統覽、一網統管”運行保障指揮模式。深圳市體育中心經改造后已成為集競技、健身、休閑與文化展示于一體的城市體育綜合體,其主場館配備“開合屋蓋+可折疊移動斗屏”,可實現籃球、網球、冰球等16類項目的高效轉場。
在賽事指揮工作方面,中國聯通打造了歷屆功能最全、模塊最多的賽事指揮系統和信息技術運行監控系統,匯聚粵港澳3地19城105場館的數據,實時監測氣象、交通、醫療等關鍵信息。這種“全域一屏”的保障方式,不僅能確保賽事的順利進行,更為未來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著眼長遠:布局“后全運”時代
十五運會的招商規模創下新高。截至6月,已簽約和可簽約贊助企業覆蓋21個類別,贊助總金額近16.5億元。眾多企業的加盟,為深化體育產業鏈融合、促進產業集聚提供了契機。
今年2月,廣州創新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超越傳統贊助模式,通過辦展辦會、運營創新等舉措,構建“市場+資源+應用場景”的資源合作與招商引資新模式。6月發布的首批15家合伙人企業名單,涵蓋了京東集團、世邦魏理仕、小鵬汽車等各領域代表性企業。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總裁李凌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廣州憑借“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以及十五運會帶來的全球流量,正成為外資布局的新高地。借助本次全運會賽事的舉行,廣州將會加快建設成為中心型世界城市。
彭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五運會吸引了不少企業以“城市合伙人”身份參與,這些企業除了部分有以公益性質參與之外,大多數企業還是著眼于拓展業務、開發市場,因此,地方招商引資引智可以把這些贊助資助企業作為重要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加優惠的條件和優質服務來吸引他們投資或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機構等等。
在人才融合方面,國家政策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支持。此前,國家體育總局在對《關于建設“粵港澳體育灣區”的建議》的公開答復中表示,應利用十五運會辦賽契機,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便利粵港澳三地人員物資通關往來,支持三地運動員、教練員及技術人員加強合作、互學互鑒,挖掘培養專業體育人才。
在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人才互認機制方面,國家有關部門積極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結合需求制定體育人才職稱評定標準。
彭澎表示,十五運會是區域經濟借助大型賽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樣本”,其經驗可拓展至長三角等多省聯合辦賽。(實習生崔雨琦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