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賽力斯(09927.HK/601127.SH)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A+H”上市的豪華新能源車企。但資本市場并未熱情擁抱這一明星公司,賽力斯上市首日開盤即跌1.98%,盤中跌幅一度超10%,截至10時08分,股價報收125.9港元,跌幅4.26%,跌破131.5港元的發行價。
這與此前市場的狂熱認購形成鮮明對比。此前的10月31日,賽力斯港股公開發售結束,而公開數據顯示,賽力斯香港招股公開發售超額認購133倍,融資認購超1700億港元
事實上,作為首家“A+H”上市的豪華新能源車企,賽力斯的本次上市備受市場關注。賽力斯此次募資凈額140.16億港元,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國車企IPO,也是2025年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車企港股IPO。
其中,重慶產業母基金以21.76億港元認購額成為最大基石投資者,施羅德、韓國未來資產等國際機構亦在列,足見資本對其基本面的認可。招股書顯示,賽力斯本次募資的70%將投向研發,20%用于海外拓展,10%補充營運資金。
此外,在本次港股上市前夕,賽力斯還公布了一份較為亮眼的三季報。2025年前三季度,賽力斯實現營業收入1105.34億元,同比增長3.67%;歸母凈利潤53.12億元,同比激增31.56%,扣非凈利潤增幅也達26.70%。
盈利能力提升帶動財務結構優化,三季度末,賽力斯所有者權益同比增長126.7%,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226.49億元,貨幣資金增至595.4億元,現金流狀況穩健。
不過,從單季度看,賽力斯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81.33億元,同比增長15.75%,但歸母凈利潤為23.71億元,同比微降1.74%;扣非歸母凈利潤22.9億元,同比下降1.4%,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賽力斯的成功與風險,皆系于“問界”品牌。公開資料顯示,賽力斯成立于1986年,以汽車座椅彈簧生產起步,切入精密制造領域,逐步擴展至摩托車減震器、發動機部件等業務,為長安等本土車企提供配套服務。
而自2019年與華為合作以來,隨著雙方合作的問界品牌迅速崛起,賽力斯逐步發展成為國產高端新能源龍頭企業。招股書顯示,2024年問界在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了3.7%,并推動賽力斯實現扭虧為盈。
但在問界帶動賽力斯實現扭虧為盈的同時,公司的營收結構也逐步轉向單一依賴。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問界收入占比六成;到2024年爆發式增長,問界收入突破1319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超過90%;2025年上半年問界收入為563億元,占比仍維持在九成以上。這意味著,賽力斯的命運已經與問界深度綁定。
這種高度依賴也帶來了潛在風險。賽力斯在招股書中多次提示,若與華為的合作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對公司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此外,2024年,賽力斯還向最大供應商“供應商A”(市場普遍認為是華為)采購金額達420億元,占總采購額的30.2%,顯示出其在供應鏈上的高度集中。
更值得警惕的是,盡管當前問界仍是鴻蒙智行中最暢銷的品牌,但華為已逐步形成“五界”合作矩陣,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等品牌分流資源,賽力斯在華為智能汽車生態中的獨占性持續降低。
盡管港股上市首日破發,但機構均較為看好賽力斯港股上市后發展前景。東莞證券認為,港股上市為公司帶來新的資金來源,有助于優化資本結構、加快海外工廠和智能制造體系建設。當前公司積極推進海外市場布局,問界品牌已覆蓋歐洲、中東、南美、東南亞等地區,2025年預計將成為中國高端新能源品牌出海的代表之一。
太平洋證券同樣認為,問界新車型周期向上,渠道+新工廠產能持續發力,港股上市推動海外戰略,打造全球品牌,向上勢能加速。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