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云站旅客閱讀空間。 本報記者 梁信/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梁信 陸躍玲 廣州、汕尾、汕頭、梅州報道
高鐵作為重要的現代交通方式之一,其意義遠超出行工具的范疇,而成為了串聯文化資源、激活城鄉記憶、推動文旅消費的重要載體。近日,本報記者跟隨“發現最美鐵路·粵東騰飛新引擎”網絡宣傳活動走訪粵東多地發現,隨著多條高鐵線路陸續開通,不僅拉近了粵東與大灣區的時空距離,更在激發兩地文化與旅游活力中架起了一座“雙向奔赴”的橋梁。
政策層面持續為“交通+文化”的融合注入動能。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地方層面,廣東省出臺《關于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旅游強省的若干措施》,明確要求加強旅游交通基礎設施銜接,完善高鐵站等樞紐的服務設施功能,推動交通網絡與旅游景區、文化景觀系統整合。
軌道延伸之處,不僅是地理的距離在縮短,更是大灣區與粵東之間文化和旅游生態的深度互動與重塑。高鐵用速度和抵達密織的路網,讓曾經的遠方變成了日常,也帶領著粵東駛向一個更加開闊的未來。
當書香遇見“遠方”
(廣州白云站旅客閱讀空間。 本報記者 梁信/攝)
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高鐵車站與列車也可以成為承載閱讀體驗、傳遞知識價值的新型文化空間。而“書香驛站”“書香列車”等公共服務品牌的應運而生,正是鐵路系統從交通動脈向文化通路延伸的一次生動實踐。
在廣州白云站、汕頭站、梅州西站等高鐵樞紐的候車大廳內,一批設計別致、功能完善的旅客閱讀空間,憑借著獨特的地域風格與文化內涵,成為了往來旅客眼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們不僅為旅客提供了休憩閱讀的物理場所,更成為展示地方文化、促進城市交流的“文化會客廳”。
記者觀察到,廣州白云站的旅客閱讀空間巧妙融入了嶺南建筑元素,以鑊耳墻造型的外立面、明亮簡約的室內設計,營造出兼具地域特色與現代美感的閱讀環境。
在汕頭站,一座名為“廣鐵書香驛站·迴瀾行書吧”的空間同樣引人注目。“迴瀾”二字取自汕頭歷史地標“迴瀾橋”,據惠州車務段汕頭站講解員吳金婷介紹,該書香驛站緊扣車站作為旅客集散地的功能定位,邀請到汕頭市新華書店負責日常書目的更新與維護,以確保圖書資源兼具經典性與地方特色,實現鐵路品牌與地方文化的有機融合。此外,車站還在候車室、出站口等地方設置了流動圖書借還處,讓書香便捷地伴隨旅客同行。
如果說書香驛站是“靜止的文化節點”,那么書香列車則是“流動的閱讀空間”。為了打通旅客閱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數字閱讀平臺的構建成為了破解旅途閱讀痛點、延伸文化服務邊界的重要舉措。
廣九客運段列車長任永霜向本報記者介紹,針對列車上網絡信號不穩、旅客攜帶書籍不便的問題,國鐵廣州局廣九客運段于2024年4月攜手“微信讀書”,在80多趟列車上試點推出“書香列車”數字閱讀空間。旅客只需掃描車廂內二維碼,即可免費暢讀海量電子書。
這一試點經驗隨后全面升級,在今年1月20日,“廣鐵悅讀”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這款小程序無需下載安裝,更創新搭載預緩存技術,不僅有效突破了列車網絡信號的制約,更讓旅客在旅途中能隨時暢享流暢的閱讀體驗。
“沒想到在列車上也能享受免費的電子書服務,就像隨身帶著一個微型圖書館!”旅客李女士的感言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據統計,有83%的受訪旅客對“書香列車”服務給予積極評價。數據顯示,自推行以來,“廣鐵悅讀”小程序用戶訪問量已達48萬人次,總閱讀次數突破85萬次,目前已覆蓋廣鐵集團擔當的所有列車,成為軌道上重要的文化服務窗口。
從實體驛站到數字平臺,從灣區韻味到粵東情懷,書香驛站與書香列車的點綴共同交織成高鐵交通軌道上一道流動的文化風景線,讓旅客在步履匆匆間駐足片刻,就完成了一場與自我、與城市、與文化的對話。
高鐵“牽引”紅色記憶
(位于梅州西站的文化長廊。本報記者 梁信/攝)
隨著梅龍高鐵于2024年9月全線通車,粵東北革命老區梅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條串聯龍川、五華、興寧、梅縣等原中央蘇區縣市的鐵路動脈,不僅將梅州至廣州、深圳的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1小時35分鐘,更成為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梅州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也是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這里遍布509處革命遺存,孕育了深厚的紅色基因。梅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俊培向記者介紹,梅龍高鐵的開通讓紅色旅游資源“觸手可及”。如今,游客通過高鐵線,能輕松抵達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梅州紅十景”,還可以領略“梅州十大必打卡景區”“梅州文十景”蘊藏的動人風光和千年客韻。
數據也同樣印證著高鐵帶來的顯著變化。截至2025年9月14日,梅龍高鐵累計到發旅客已突破800萬人次,日均到發客流量超2.1萬人次。2025年上半年,梅州市GDP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接待游客571.95萬人次,旅游收入達49.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和15.3%。高鐵不僅帶來了旅客和人氣,更激活了老區的經濟脈動。
據梅州西站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了提升旅客體驗,梅州西站通過優化進站流程、加開安檢通道,將平均進站時間壓縮至8分鐘。車站還設置了全長243.9米的文化長廊,集中展示紅色歷史、客家風情與鐵路發展建設的小知識,并在候車廳內建設了書香驛站,配備千余冊圖書,讓旅客在候車中感受文化熏陶。
“通過梅龍高鐵的串珠成鏈,我們有效促進了紅色旅游、綠色生態與客家民俗的有機融合。”李俊培表示。“特別是2024年以來,通過舉辦‘梅’好時光文旅品牌系列活動,坐高鐵游梅州成為眾多游客的熱門選擇。”
如今,梅州西站依托高鐵網絡的強大輻射力,將紅色文化資源、客家傳統底蘊與灣區消費市場精準對接,為蘇區振興注入持續的客流、資金與創新活力。
高鐵重塑海島度假的文化內涵
(南澳島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 本報記者 梁信/攝)
隨著廣汕、汕汕、梅汕等高鐵相繼通車,粵東海岸線上的南澳島也正迎來旅游發展的歷史機遇。作為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南澳島曾因交通制約,長期以區域性旅游市場為主。但隨著高鐵網絡的不斷完善,這一空間壁壘正逐漸打破,推動其從“潮汕后花園”升級為輻射全國的濱海旅游目的地。
南澳島的吸引力,離不開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環島公路蜿蜒于山海之間,沿途碧波金沙與奇石綠林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南澳島動人的生態畫卷。
但南澳的魅力遠不僅是碧海金沙,南澳縣文旅局局長吳澤川特別向記者介紹,島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這個海島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厚度。
南澳島不僅有聞名遐邇的宋井,相傳為南宋末代皇帝南逃時所掘;還有全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見證了明清兩代的海防風云;以及像是太子樓遺址、雄鎮關、疊石巖寺等眾多古跡,它們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南澳深厚的文化底色。
這些豐厚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文化愛好者與研學團隊前來深度探訪。數據顯示,2025年1-9月,南澳累計入島游客達924.39萬人次,同比增長11.4%;旅游綜合收入約39.02億元,增幅超過20%。
這些數字的背后,是高鐵帶來的客源結構根本性轉變。“過去,南澳島的游客主要來自潮汕本地、珠三角和福建省,單程耗時往往超過3小時,”吳澤川告訴記者,“如今從廣州、深圳出發,2小時左右即可抵達汕頭站,再經南澳大橋便捷上島,全程僅需3到4小時,真正實現了‘快旅慢游’。”便捷的高鐵網絡還吸引了華中、華東地區的跨省游客,使南澳旅游的輻射半徑得到顯著擴大。
隨著高鐵網絡不斷加密、粵東城際鐵路持續推進,這座山海相擁的生態旅游明珠,正迎來源源不斷的八方游客,譜寫“高鐵+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深圳大學體育學院高爾夫與休閑旅游系教授張潔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粵東地區有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包括潮汕地區的潮汕文化(如潮繡,潮瓷、工夫茶),梅州的客家文化(如圍龍屋、客家山歌),近兩年的英歌舞頻繁在社交網絡上刷屏,甚至火到國際,都是地方文化生命力的直觀體現。張潔認為,未來可以在線下靜態展示之外,通過 AR、VR等增強技術的互動裝置,來打造線上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一方面可以通過線上吸引流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游客線下的參與感。
此外,粵東地區還有豐富的僑鄉資源,如汕頭僑批文物館,以及潮州僑鄉祖居等。張潔認為,可以通過線上社群等方式,打造一些可以寄托鄉愁的尋根平臺,這將會在粵港澳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形成一種尋根之旅,“這不僅僅是旅游,更是一種文化認同感的凝聚”,張潔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