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騰UGV無人地面車在容奇港搬運集裝箱
南方財經記者吳蓉 趙曉晨 實習生陳樂怡 陳麗虹 佛山報道
2025年被視為具身智能的量產元年。當業界目光多聚焦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時,佛山卻憑一張“重量級訂單”成為年度焦點。今年8月,佛山企業天太機器人與戰略伙伴共同拿下全球首個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10000臺訂單。
天太機器人斬獲大單背后,標志著中國企業率先撞線“規模商用”門檻,也揭示了未來產業培育的另一個關鍵維度:規模化落地的能力。事實上,決定從實驗室技術走向產業化生死的往往是規模化落地的能力——產業適配、成本可控。
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注重供需對接,面向產業發展前沿和重大技術攻關需求,優先布局一批新領域新賽道場景、高價值小切口場景和跨區域跨領域綜合場景,做好場景資源開放、中試驗證創新、商業模式探索等工作,促進形成從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閉環。
作為制造業的風向標城市,佛山探索出一條“場景驅動型”升級路徑,以本地豐富的應用場景作為最大籌碼,逆向牽引與孵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這種以產業根基為錨點、以應用場景為杠桿的破局之道,為全國制造業城市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可借鑒的“佛山樣本”。
車間里長出的未來產業
晨曦微露,容奇港碼頭,白色的嘉騰UGV無人地面車開始新一天的作業,它們平穩穿梭于集裝箱叢林之間,將貨物有序運往指定堆場。最高載重可達70噸,最大時速可達22km/h。
碼頭附近,海信、容聲、格蘭仕等知名家電企業林立,每天都有大批的家電及配套產品從容奇港出發,走向全球。“無人”車隊的加入,讓單箱轉運效率明顯提升,從前“船等貨”,現在“貨等船”。
不遠處的佛山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內,美的集團自研自產的人形機器人也進入了流水線,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全自動生產線24小時不間斷運作,平均30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機器人。
“佛山機器人產業,是從車間里長出來的。”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殷紅軍分析,佛山擁有家電、陶瓷、家具、鋁型材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很早就面臨了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招工難等問題,亟需提質增效降耗。因此,佛山企業對自動化、智能化解決方案有著最迫切、最龐雜也最真實的需求,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即時的驗證場域。
這種“需求反哺產業”的邏輯,推動了佛山機器人產業的集聚:2024年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58萬套,同比增長43.5%,占全國總產量的6.4%,全市3000多家機器人企業共同構建起“核心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的完整鏈條,相關產業營收逼近600億元。
如果說佛山機器人產業的訓練場就在工廠,那佛山氫能的發展也離不開工廠。“十五五”規劃建議中,“綠色能源”氫能亦被明確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佛山作為全國最早探索氫能應用的城市之一,佛山最早把氫能應用在工廠生產環節。
走進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氨氫零碳示范車間,一條長約150米的輥道窯爐安靜地運行,與傳統窯爐不同,它的燃料管里流淌的是氨氫混合氣體。這是全球首條陶瓷工業氨氫零碳燃燒示范線。據測算,其年產量近150萬平方米,通過輥道窯100%純氨燃燒,每年可減碳5200噸左右,為高溫制造行業低碳轉型提供新方案。
這樣的“零碳樣本”,在佛山并非個例。今年8月,仙湖實驗室聯合廣東意利克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鋁棒加熱爐,首次實現鋁加工行業加熱環節零碳排放;南海區仙湖氫谷里,氫能公交車、兩輪車、環衛車隨處可見,甚至還有全國首座“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

每年在南海舉辦的中國氫能產業大會,都會有一批新品發布。圖為現場展示的氫能兩輪車。 吳蓉 攝
截至2025年,佛山已聚集170多家氫能企業和機構,形成涵蓋制氫、儲氫、輸氫、用氫的完整產業鏈。南海區更是憑借密集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應用場景,被業內稱為“中國氫能產業之都”。
佛山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朱小建表示,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調整、綠色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佛山開拓綠色、智慧能源裝備新賽道,推動新型儲能、氫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逐步構建起具有佛山特色的綠色能源產業體系。
場景適配讓技術“落地即實用”
在佛山,未來產業的“突圍”從來不是技術參數的“孤勇沖鋒”,而是貼著產業場景的“精準適配”。這種適配能力,讓佛山在半導體這樣的“高精尖”領域,也走出了一條差異化路徑。
8月28日,全省最大的光芯片產業化項目落戶南海,先導稀材投資63億元建設外延片、芯片與光模塊產線,達產后年產值近百億元。這一項目填補了佛山在光芯片制造環節的空白。
在它之前,佛山半導體產業動作頻頻。今年6月,星通半導體摘得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高端精密智造產業園一宗約90畝的工業地塊,將打造大灣區規模最大的芯片測試封裝基地;3D視覺感知整體技術方案提供商奧比中光、集半導體芯片研發設計、功率器件、集電路封測和銷售為一體的信展通也有項目落地佛山。
這些企業的到來讓佛山半導體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集群作戰”,全鏈條生態體系初現雛形。數據顯示,佛山規模以上半導體企業已達336家,工業總產值突破900億元,初步構建起“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測”的完整產業鏈。
“這不僅能與佛山的智能家電、汽車等產業形成更緊密的協作,還將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實現更高效的協同發展。”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院副教授燕志雄分析認為,佛山半導體產業正在形成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場景的力量,還體現在技術迭代的“加速度”上。
在與未來產業息息相關的核心技術環節,佛山屢有技術突破,填補國內空白并實現產業化落地:緯達光電打破國外壟斷,在國內率先實現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國產化量產,該產品廣泛應用于國家電網新型智能電表,并遠銷海外;廣東中科諦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OA800油料分析光譜儀,打破了我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油料光譜儀的歷史。目前,全球油料光譜儀市場規模約為年銷量200臺,中科諦聽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60%,不僅在全國居于第一,也在全球市場位居前列;辰宜科技自主研發的100%共識算法將區塊鏈應用成本降至百元級。

這種“從場景中來,到場景中去”的模式,使得技術研發既有基礎研究上的創新,又能與市場需求同頻共振,打通了一條從技術突破到商業成功的快速通道。
未來仍需強化創新要素協同
戰略性未來產業的共同特點在于,其發展初期缺乏現成的市場和應用場景,投資規模巨大,回報周期漫長,單靠市場自發力量難以快速成型與集聚,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攜手長遠布局。
在采訪中,無論是長期忙碌在科技成果轉化一線的殷紅軍,還是包括諸多企業,都提及“佛山政府高度重視創新要素的協同配置”。南方財經記者獲悉,佛山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建設中試平臺、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等舉措,初步形成了“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這種系統性的創新生態構建,使佛山在半導體、氫能等未來產業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領跑”的轉變。
比如氫能版圖的擴大就離不開各方的協同:政府負責搭建基礎設施,仙湖實驗室聚焦關鍵技術攻關,蒙娜麗莎、歐神諾等企業提供“試驗場”,金融機構則為企業“輸血”。
機器人產業的生態構建,同樣如此。佛山不僅有美的、庫卡這樣的龍頭企業引領,還有3000家中小機器人企業配套,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政府則通過建設機器人產業園、舉辦機器人博覽會等,為企業搭建對接平臺。今年8月,佛山更是發布《佛山市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從關鍵技術攻關、智能機器人開發應用、產業投融資等八大方面給予“真金白銀”支持,通過資金扶持突破技術瓶頸,搶占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先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強原始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佛山近年來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在單點技術和應用創新上取得顯著突破,未來還要進一步堅持。”殷紅軍表示,下一步,佛山應在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優勢領域尋求更高質量突破,尤其是在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集中發力。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則建議,佛山應進一步放大區位優勢,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產業聯合創新聯盟”,推動與廣深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及龍頭企業共建實驗室與創新平臺,“佛山可以依托廣深港澳的科研資源與自身的產業化優勢,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共同制定行業標準,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氨氫零碳示范車間。
從容奇港的無人車到蒙娜麗莎的零碳窯爐,從具身智能機器人到氫能、半導體,這座以“制造”聞名的城市,正憑借“場景突圍”與“生態重構”,逐步從“未來產業的參與者”,成長為“生態的主導者”,為全國制造業城市轉型提供了鮮活的“佛山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