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周瀟梟 見習記者張旭 北京報道
中國開放的大門正在越開越大,人民也從開放中不斷獲益。
在人員往來方面,國家移民局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各類免簽政策積極推進優化,我國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過境免簽國家擴展到55個,停留時長統一延展至240小時,帶動入境旅游持續升溫。
在貨物貿易方面,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7.37萬億元,增長6.2%,占進出口總值的51.7%。中國擴大開放,為貿易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也為民眾帶來更廣泛的商品來源,促進了貿易雙方的發展。
如今,高水平對外開放迎來了新的藍圖。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資料圖)
我國以往的對外開放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等方面,如今的開放深入到制度層面。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助理李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制度型開放的實施路徑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標準、管理體系等多方面與國際標準對接。以及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成為制度型開放的試點,不斷擴大開放力度,彰顯我國開放的決心。
高水平對外開放意義深遠
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是全面落實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要任務之一。
《建議》提出,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方面,我國已經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需要推動國內重點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同國際規則更高水平對接,特別是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等7個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相通相容。
李治也表示,制度型開放的實施路徑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標準、管理體系等方面需要與國際標準對接,以及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成為制度型開放的試點,不斷擴大開放力度,彰顯我國開放的決心。
對于《建議》提到的“擴大單邊開放”,李治指出,當前由于外部環境的改變,國際局勢日益復雜,多邊貿易規則受到挑戰。因此,《建議》更強調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做好自己的事,這是一種定力,也是一種觀念上的創新。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彭波表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案咚綄ν忾_放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p>
一方面,繼續放寬外資準入限制,特別是在金融、電信、醫療、教育等現代服務業領域,落實外商投資法,保障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另一方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有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和工程承包,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在彭波看來,未來五年我國將從制度、貿易、投資和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進一步深化開放,推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貿易創新發展
《建議》提出,推動貿易創新發展,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其中,綠色貿易、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等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2025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穩步增長,服務進出口總額38872.6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出口16883億元,增長15.0%;進口21989.6億元,增長3.2%。服務貿易逆差5106.6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522.1億元。
李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的特點是,需要打通標準,得到雙邊的認可才能出口到國外?!耙虼耍瑪底仲Q易和服務貿易需要提升標準化水平,更加精確地對接需求,同時需要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知識密集型領域促進產業升級,才能更好地實現擴大服務出口和建設貿易強國的目標。”
綠色貿易正在成為外貿發展新動能。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風力發電機組及零部件增速超過30%;光伏產品已經連續4年出口額超過2000億元;電動汽車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萬輛。
國際機構預測,到2030年,電動汽車、太陽能、風能等產品和技術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1萬億美元,是目前規模的5倍,市場前景廣闊。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10月31日表示:“我國節能環保家電、再生纖維紡織服裝等綠色產品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這些都表明,綠色貿易為中國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提供了重要支撐。”展望未來,商務部將繼續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潮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中國綠色貿易服務全球的能力,與全球更好分享綠色低碳成果。
在政策扶持下,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也正在蓬勃發展。2024年11月份,商務部印發《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持續推進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設跨境電商服務平臺。
今年以來,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3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做好新一輪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擴圍工作,進一步拓寬覆蓋面。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臺,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乘風出海,跨境電商生態圈日益完善。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
商務部電子商務司負責人表示,2025年1-9月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增長6.4%,商務大數據重點監測平臺進口商品零售額增長8.3%?!敖z路電商”合作先行區跨境電子發票互操作等12項制度型開放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
彭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外貿升級優化,需要積極推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新業態發展,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模式,提升貿易數字化和綠色化水平。同時,優化出口結構,增強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國際競爭力,鞏固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基礎。
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
在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部分,《建議》提出,有效實施對外投資管理,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成為“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最新舉措之一。
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的力度和廣度不斷提升。商務部等三部門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922億美元,比2023年增長8.4%,占全球份額的11.9%,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2024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3.14萬億美元,連續8年排名全球前三。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也面臨不少不確定因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羅雨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全球跨境投資環境日益復雜,中企對外投資和海外運營仍面臨法律合規、政策變動、文化差異沖突、匯率波動等風險以及融資和資金匯兌困難等挑戰。因此,中國企業全球配置資源和管控風險的能力也需要提升。
目前,上海、廣東、浙江和深圳等地正開展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浙江從“一個平臺、一窗受理、建強網絡、加強服務、強化監測”五大維度提出18項具體服務舉措,為企業合理有序開展境外投資提供支撐;上海搭建的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聚集了3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覆蓋了金融、法律、仲裁、知識產權等業務功能;深圳開發“出海e站通”,圍繞產品出海、投資出海、服務出海三大領域,建設企業出海綜合服務體系。
商務部等5部門于10月14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海外綜合服務做出了部署。
對于如何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羅雨澤表示需要加強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操作細則、加強對《指導意見》的宣傳解讀;二要加強現有經驗分享;三要做好跟蹤評估、動態完善。
“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需長期持續推進的工作。當前全球跨境投資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面臨的國際局面更加復雜,形勢變化可能會對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提出新要求,需要及時總結經驗,促進下一階段完善工作?!绷_雨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