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近年來,我國十年期國債利率中樞下移、投資環境的不確定增大,分紅險憑借“保證利益+浮動紅利”的模式成為居民財富配置新選擇。
例如,今年上半年平安人壽分紅險在個險新單中的占比已提升至四成左右。
也需注意的是,保險公司的分紅水平受宏觀經濟、險企投資能力、經營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歷史演示收益與實際結算可能存在差距,且一般需要10年以上長期持有,才能充分發揮分紅險的優勢。
那么,在分紅險熱度攀升的當下,消費者如何看清“確定保障”與“不確定收益”的邊界?如何避免“盲目跟風”?
近日,平安人壽產品設計部產品策略及研發團隊總經理楊旸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詳解“火出圈”的分紅險。
21世紀:當前,為什么分紅險越來越火?和傳統險等產品比,分紅險的優勢在哪里?
楊旸:近年來,十年期國債利率走低、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相對于傳統險,分紅險在保證利益基礎上,又有機會享有分紅、獲得浮動利益,有長期增值潛力,能夠較好地平衡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長期性,廣受市場青睞。
21世紀:分紅險的“保證”部分是什么?“分紅”從哪來?“分紅部分”的來源和計算邏輯又是什么?
楊旸:分紅險的“保證”部分與傳統險類似,依托生存金、身故金等產品責任功能設計,去匹配不同客群對家庭資產管理、養老或傳承的中長期規劃。
分紅險與傳統險最大的差異,就是分紅。那么分紅從哪里來呢?它來自于險企分紅業務的“實際經營盈余”,三個“盈余來源”分別是“利差”“死差”和“費差”,也就是保險公司在投資收益、保險賠付支出和費用支出三方面,所產生的實際經營情況和定價假設之間的差額。
21世紀:比如消費者買一份分紅險,每年能拿到的分紅是不是固定的,會受哪些因素影響?也有消費者擔心買了分紅險后“分紅演示”與實際分紅差距過大或險企“不兌現分紅”?
楊旸:雖然紅利分配是不確定的,會受到宏觀環境、保險公司投資能力、經營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但《分紅保險精算規定》中有明確的要求,保險公司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也就是說,有紅利則必分,這一點大家無需擔心。
分紅產品的演示利益是產品未來收益的預期假設,實際分紅才是真正拿到手的利益,所以大家不能只看演示的高低來判斷產品好壞。平安人壽始終秉持審慎原則進行分紅演示,真誠待客。
另外,公司每年也會定期向分紅保單持有人提供紅利通知書,并在公司官網上披露各產品的紅利實現率,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保單的分紅情況,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21世紀: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在推分紅險產品,今年上半年平安分紅險產品占比已達四成左右,平安的分紅險有哪些優勢?
楊旸:平安人壽的產品價值,我們概括為三好——好產品、好賬戶、好服務。
首先是好產品:以我們新上市的御享金越系列分紅險為例,提供增額壽和年金兩款產品。客戶在享有保證利益的同時,還有機會獲得“分紅驚喜”。客戶可以結合子女教育、財富配置、品質晚年等不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再是好賬戶:這里的好賬戶指的是我們優質的分紅賬戶。平安人壽依托專業的投資團隊,實現核心策略與核心資產雙賦能,孵化像“穩贏寶”“穩利寶”這類的優質分紅賬戶。我們將持續發揮獨創的“三倉”(即“戰術倉、情景倉、戰略倉”)配置優勢,秉承長期主義,科學選擇投資標的,來為客戶創造財富驚喜。
最后是好服務:我們的好產品,更有優質服務相伴。達到一定條件,可享高品質康養、居家養老、御享國醫、臻享家醫等權益,給客戶更暖心的體驗。
21世紀:部分消費者存在“盲目跟風買分紅險”的情況,消費者買分紅險前需要先做好哪些“自我評估”?
楊旸:大家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分紅險。
一是定需求,先確認自己是否能接受紅利浮動、是否為中長期需求,因為一般10年以上周期能更好地發揮分紅險優勢;
二是選公司,優先看險企的經營情況、投資實力、歷史分紅表現、公司穩定性和品牌信譽,別被高演示收益誤導。
三是選產品,也需要關注產品的特色責任、特色服務等能不能很好地適配個人及家庭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