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從蛇口工業區的早期探索到如今萬億級資本集群,深圳創投業始終是中國科創版圖的樣本。
今年是深圳創投發展的25周年。據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披露,截至目前,深圳創投行業已累計投資近1.8萬億元項目,其中早期投資占比接近一半。截至2024年底,深圳創投累計支持1.4萬家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占比接近70%。
“深圳創投的發展和深圳科技創新生態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弊鳛樵痪€多年的創投從業者,陳瑋親歷了深圳“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創投生態的不斷完善。
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他還拋出了與當下部分市場觀望情緒不同的判斷——“現在才是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投資的最好時代。”
在陳瑋看來,科技創新將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隨著資本市場不斷完善,他判斷未來將新增100萬億股市市值,大概率將向科技企業、新質生產力方向傾斜,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
在此背景下,二級市場的擴容將反哺一級市場,為科創企業投資創造更順暢的退出路徑,最終形成“股市向好—一級市場活躍—科創企業獲投”的正向循環。

深圳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創投生態
21世紀經濟報道:科技創新離不開風險資本的支持,深圳科創企業集聚,作為在深圳成長起來的投資機構,你認為深圳的風投創投環境、氛圍如何?相較于我國其他“創投重鎮”,深圳的差異化特色體現在哪里?
陳瑋:今年是深圳創投發展的25周年,深圳是中國創投的發源地,特別是以深創投為代表,帶領了一批深圳創投機構發展。雖然深圳創投機構管理的基金總規模在全國不是最大的,但市場化程度、專業化程度,走得比全國很多地方都早。
首先是深圳的“先發優勢”。創投必須跟創新生態結合,深圳在20多年前第一屆高交會就開始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培育市場化創新主體,所以現在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型企業發展得特別好,像華為、比亞迪、大疆、騰訊等這么多優秀的公司都在深圳,這就說明深圳有好的創新土壤。
其次,深圳毗鄰港澳,國際化程度相對高;還有一點特別重要,深圳有個有包容性的政府,對創新的理解、對市場化的尊重,都做得特別到位。
目前,深圳已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良好創投生態,既有天使基金、種子基金、政府引導基金,也有深創投、招商局資本這樣的國有大型機構,還有達晨、基石、同創這些市場化機構。從實際效果看,現在全國前十名的創投機構里,深圳大概能占4到5席,這就能看出深圳的創投行業地位。
21世紀經濟報道:近年來大部分民營創投機構會面臨“募資難、退出難”等困境,今年有沒有好轉?你有哪些切身體會?
陳瑋:創投行業轉暖信號逐步釋放:今年6月國辦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今年我們還發行了首單民營創投機構科技創新債券,這也意味著以債權方式支持創投發展的創新舉措落地。
不過說實話,現在行業中雖然還有1萬多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機構,但分化特別嚴重;且募資難的問題其實還沒從根本上解決。不是說沒錢,而是錢的“結構不太合理”。
一方面,錢的“耐心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引導基金占比較高,這里面難免有一些返投要求或非市場化的因素。
但今年也有不少可喜的變化:比如銀行、保險機構等市場化資金逐步加大對創投領域的關注力度。而且在北京、杭州、江蘇、上海、深圳等地,國家科創母基金、社保基金陸續“進場”。
加上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給投資人增加了不少信心,我相信未來募資難可能是最先解決的問題。
“現在才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最好的時代”
21世紀經濟報道:你最近公開演講提到“中國要產生一百家頂尖的科創公司”,這個判斷是怎么來的?
陳瑋:這個其實是我個人的判斷,而且這個數據只是“最低門檻”。當前,拉動中國經濟的“火車頭”已轉變為科技創新,所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第一篇就是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的核心就是讓金融為科技“賦能”,本質上就是要增加直接融資,增加直接融資就兩個邏輯:要么把股市做大、要么把創投做大,且股市的影響比創投還大,只有股市好了一級市場才能好;一級市場好了才會有人愿意投科創企業,這是一個自然的生態鏈。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資本化率還是偏低的,現在的市值剛突破100萬億,占到GDP的80%,如果不出意外,我相信再增加100萬億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未來新增的市值大部分都是科技企業帶來的,特別是人工智能。所以二級市場肯定沒問題,二級市場發展了直接融資就多了,一級市場也會有機會。所以我覺得,現在才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最好的時代。
AI不是簡單”概念熱點“,是基礎性技術變革
21世紀經濟報道:你剛剛提到科技企業,特別是人工智能產業未來將貢獻中國股市市值絕對增長,近年來人工智能熱潮持續高漲,你應該看了很多人工智能項目,好項目多嗎?
陳瑋:現在確實是“投資必講人工智能”,這個火是有道理的。因為人工智能不是簡單的概念熱點,是一次能提升生產效率、改變產業生態的基礎性技術變革。所以大家做投資時,都會不自覺把所有項目和人工智能結合。
全球范圍內,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核心競爭格局:美國在算力等基礎設施方面占據優勢,中國則在應用場景落地方面更具競爭力。
目前,我們也確實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才都在往人工智能領域里扎。尤其是在一些垂直落地場景和領域里,中國有非常多優秀的創業人才。我們做投資的能感覺到,現在越來越多聰明人愿意出來創業,創業質量還是不錯的。
21世紀經濟報道:東方富海目前重點看好并布局了哪些AI細分賽道與應用場景?選擇這些領域的核心判斷標準是什么(例如技術壁壘、商業化路徑、數據壁壘等)?能否分享一個已布局企業的案例,說明其如何符合你們的投資邏輯?
陳瑋:其實有三塊領域,我相信所有投資機構都會重點關注。一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層”,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算力、能源等。我們投了沐曦(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沐曦已經過了科創板審核。
另外,在應用領域,還有像具身機器人、大模型這些垂直領域,我們也都有布局。我相信未來這些領域里,肯定會有一批中國企業能跑出來,對人工智能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