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2025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報告》,該報告將在2025年11月22日舉辦的“第二十屆21世紀金融年會”上正式發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持續聚焦小微企業、“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無論是信貸資源供給規模,還是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整體來看增長明顯,金融活水持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2025年9月2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普惠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普惠小微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則透露,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
在信貸支持保量的同時,貸款利率也穩中有降。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5年6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48%,比上年同期下降66個基點。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占比也在提高。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中信用貸款占比近三成,比上季度末高0.7個百分點。這反映出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正推動普惠金融從“重抵押”的傳統模式向“重信用”的新型服務模式轉型。
數字賦能是普惠金融近年來實現長足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十四五”期間,商業銀行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優化業務流程,打通線上線下多渠道服務路徑,推動普惠貸款審批效率顯著提升,整體融資成本也實現穩步下降。
在數字技術深度賦能的同時,大中小銀行的市場格局也在發生結構性變化。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202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情況,截至二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在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中的占比已達45.11%,幾乎占據全市場的半壁江山,且自去年一季度以來持續穩步提升。相比之下,農村金融機構的同期占比為25.86%,呈現逐季回落態勢——從去年一季度的27.38%逐步下滑至今年二季度末的26%以下。
大行普惠金融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的另一大時代背景是,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行業平均增速近五年來在逐步放緩。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末增速依次為30.9%、24.9%、23.6%和23.3%和14.7%,2025年二季度末又較2025年末的14.7%進一步放緩至12.3%。
而從上市銀行披露的半年報數據來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分化態勢也頗為明顯。截至2025年6月末,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和北京銀行以18.50%、17.30%和17.27%的余額增速位列三甲;24家余額增速在個位數,其中半數以上為城農商行;還有三家余額增速出現了負增長,分別是上海銀行(-3.97%)、鄭州銀行(-2.06%)和浙商銀行(-0.02%)。

數字賦能普惠,銀行各顯身手
分類型來看,國有大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靠前,其中農業銀行以18.50%的余額增速領銜同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余額增速分別為17.30%、16.39%和11.45%,建設銀行的余額增速稍緩,為9.80%,郵儲銀行并未披露相關數據。
農業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該行積極創新完善產品服務體系,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智慧辦貸。同時推進線上線下渠道建設,完善“普惠e站”等線上服務平臺,持續提升支行、網點和客戶經理的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此外,健全長效服務機制、落實盡職免責政策并強化風險合規管理。進一步完善符合普惠信貸業務特點的全方位、全流程風控體系,加強關鍵環節信用風險把控。
股份行中,浦發銀行以6.52%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居首,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的余額增速也在5%以上,分別是5.22%和5.13%。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的余額增速稍緩,依次是4.21%、3.95%和2.89%。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和浙商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則與上年末變化不大,增速依次為0.77%、0.61%和-0.02%。
浦發銀行在半年報中也詳細介紹了該行在普惠金融業務領域的特色做法。浦發銀行表示,公司圍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求,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數智化轉型,積極探索大數據深度運用,通過“科技賦能和流程變革”雙核驅動,打造具有產品數字化、風控智能化、支撐集約化、服務立體化 “四化”特點的普惠金融經營新模式,實現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的飛躍。
上半年,浦發銀行還完善了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公司各分行均已完成小微及個貸中心掛牌,強化集中運營能力,推動普惠業務集約增效;近百家普惠金融特色支行及旗艦支行掛牌,提升精細化、差異化服務水平;協同“浦惠來了”APP 線上化平臺及手機銀行,逐步建立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緊密銜接的服務模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便捷性。
城商行中,北京銀行、重慶銀行、南京銀行、蘭州銀行和江蘇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超過了兩位數,依次是17.27%、16.16%、12.51%、12.19%和12.02%,青島銀行、杭州銀行、齊魯銀行、貴陽銀行、長沙銀行、寧波銀行和蘇州銀行的余額增速在個位數,上海銀行和鄭州銀行的余額增速為負,分別下降了3.97%和2.06%。
今年9月,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在“2025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北京銀行深刻認識到普惠金融的戰略價值,將普惠金融作為重點業務、特色服務,強化三個驅動,來做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
一是技術驅動,探索普惠金融的新范式。北京銀行依托數字技術,創新工具、創新產品、創新方法、創新服務,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過2600億元。二是特色驅動,激發普惠客群新潛能。堅定科技金融“第一戰略”,打造專精特新“一號工程”。積極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實現“數字風控+場景融合”雙輪驅動。三是生態驅動創造金融健康的新價值。北京銀行將跟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一個金融健康實驗室,就是要推動金融健康為普惠金融做好服務。
農商行中,僅有江陰銀行一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超過了兩位數,為11.63%,然后依次是張家港行9.15%,渝農商行5.66%、滬農商行5.47%、瑞豐銀行5.37%、紫金銀行4.72%、常熟銀行3.25%、青農商行2.70%,蘇農商行和無錫銀行并未披露相關數據。
江陰銀行表示,上半年,公司深化企業走訪,推動普惠貸款增長。依托完善的服務網絡,開展專項行動,通過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與融資需求,精準施策,推動普惠型貸款增長。這一舉措讓政策紅利能夠快速且精準地與金融服務實現無縫對接,切實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從上市銀行的整體表現來看,數字化仍然是金融機構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考慮到不同銀行的資源稟賦不同,未來各類銀行需各展所長,構建既錯位競爭又相互補充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生態。例如,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可發揮規模和技術優勢,將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模塊化、標準化,通過API接口向中小銀行開放,幫助其以更低成本開展數字業務。城農商行應利用地緣、業緣優勢,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方式,滿足普惠群體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構建差異化的良性供給格局
從已披露上半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16家上市銀行來看,貸款利率較去年年末全部收窄,利率最高的為貴陽銀行,為4.20%,利率最低的為中國銀行,利率為2.94%,降幅最大的是紫金銀行,為81BP,降幅最小的為滬農商行,為21BP。12家上市銀行的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在3%-4%之間,4%以上的有兩家,分別是貴陽銀行和華夏銀行,3%以下的有兩家,分別為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
從業內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同類型銀行在普惠小微貸款利率上的差距也正在減小。“以前大行的貸款利率能比我們低200個基點或者更多,但現在由于金融供給充分,大中小行貸款之間的利差在減少,大行與不少中小行的利差縮窄到100個基點,甚至有國有大行與全國性股份行的利率拉平。”多位中小行人士表示。
對于小微貸款價格,今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做好2025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合理確定信貸價格。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貸款定價管理,根據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自身資金成本和小微企業客群特征、風險狀況等,科學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水平,增強業務發展可持續性。
《通知》還進一步強調規范業務經營行為,避免無序競爭。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特點找準經營定位,探索可持續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模式,避免無序競爭,形成差異化的良性供給格局。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關注重點業務風險狀況,做實貸款風險分類,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傾斜核銷資源。
從資產質量看,僅5家上市銀行披露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率,從高到低依次是滬農商行1.92%、浙商銀行1.56%、民生銀行1.52%、光大銀行1.28%和青島銀行0.97%。對比去年年末來看,滬農商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持平、浙商銀行上升了24BP、光大銀行上升了20BP、青島銀行上升14BP,民生銀行2024年末并未披露相關數據。
在半年報及中期業績說明會上,多家銀行也對夯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表示高度關注。滬農商行表示,普惠客群經營能力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偏弱,當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仍面臨諸多挑戰。截至6月末,該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1.92%,較上年末持平。
滬農商行還稱,下一步將強化數字化風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夯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具體舉措包括:提高普惠貸款線上化風控能力,運用大數據、大模型風控手段,構建精準畫像、動態優化機制,嚴把信貸準入關,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通過智慧風控系統、流水盡調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全方位賦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數字化風控管理。
農業銀行副行長林立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介紹,截至6月末,農行個人貸款和普惠貸款不良率較年初有所上升,變化趨勢與全行業基本一致,走勢符合預期,整體風險可控。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和信用卡不良率均處于可比同業最優水平。
對此,農業銀行副行長王大軍進一步指出,農行普惠貸款資產質量總體可控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該行著力提升“用數”能力,敏捷迭代風控模型,織密“多維過濾網”,從源頭上把好準入關。全面推進普惠零售貸款“現場+遠程”集中作業改革,創新風控模式,提升風控質效。提高欺詐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嚴防非法中介參與辦貸,配合有關部門嚴厲打擊信貸領域的“黑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