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北京報道
11月1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诽岢鲆涌焱苿有履茉炊嗑S度一體化開發、推動新能源與多產業協同發展、推動新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等多項重點工作。
“十四五”以來,在“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我國新能源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新能源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邁入發展新階段。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意見》旨在推動打造更具韌性、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新能源發展升級版。系統地回答了新能源如何實現高比例消納、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如何從“生力軍”成長為“主力軍”等重要命題,是我國新能源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引領性文件。同時,《意見》也帶來新產業機遇。例如,新能源與算力基礎設施融合帶來“電算雙網”共建機遇;綠色氫氨醇、新能源供熱等非電利用領域,為交通、化工等行業深度脫碳開辟新路徑。

從“單兵作戰”到“集成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新能源邁入發展新階段。隨著新能源規模越來越大、電量占比越來越高,系統消納壓力持續加大,國土空間等要素保障難度日益增加,迫切需要轉變新能源開發、建設和運行模式。
《意見》明確,到2030年,集成融合發展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顯增強,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綠色能源保障。
針對這一轉型路徑,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及助理研究員何則分析指出,《意見》圍繞“集成融合發展”這一主題,構建了一個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行動框架,為新時期推動新能源與多能源品種、多產業、多種利用形式的集成融合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其中,“左右集成”旨在打破風光資源自身的局限性,通過與其他能源品種和空間資源的協同,提升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和整體經濟性?!吧舷录伞敝荚趯⑿履茉吹摹百Y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實現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同頻共振。“前后集成”旨在更好地鏈接新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尤其是加強新能源的非電利用,以提升新能源發展自主性。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劉世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意見》明確提出優先支持新能源滲透率較高地區開展新能源集成項目建設。建議相關重點地區可以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根據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等不同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研究提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應用場景,同步研究制定多方合作機制和調度、交易、結算等方面的實施細則,加快推動項目落地。
與算力等新興產業融合互促發展
在推動新能源與多產業協同發展方面,本次《意見》特別突出“智能化”賦能,培育新興產業集群新生態。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趙勇強、時璟麗分析指出,文件結合“東數西算”工程,推動新能源基地與算力設施協同規劃,促進“電力網”與“算力網”雙網融合,拓展“智能化”發展典型場景。
同時,在制造業基礎扎實地區,加快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以新促新”的產業生態。通過前沿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發展新質生產力,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還提出,支持新能源為主的產業園區應用綠電直連、智能微電網(源網荷儲一體化)、新能源接入增量配電網等新業態以及綠證綠電交易等形式,構建多能互補、高度自給的低碳零碳園區,推動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更高比例“以綠制(造)綠”。
呂文斌等專家認為,通過綠電直連、智能微電網等模式打造“零碳園區”,不僅大幅壓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增強我國新能源及相關產品的國際綠色競爭力,也可為新能源消納提供穩定可靠的本地負荷,實現產業升級與能源轉型的深度耦合。
推動新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成為本次文件的另一大亮點?!兑庖姟诽岢鎏嵘L光氫儲協同發展水平、建設綠色氫氨醇(氫基能源)綜合產業基地、推動新能源供熱供暖應用。
“非電利用是新能源供給與消費側集成融合發展的重點突破方向。交通、化工、醫藥、紡織等領域終端電力消費占比相對較低,加強氫能和熱力的綠色替代是實現深度脫碳的重要舉措,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眲⑹烙畋硎?,此外,新能源制氫(氨醇)、新能源供熱等技術也可充分發揮氫、熱系統與電力系統互補特性好、存儲設施邊際成本低等優勢,具備弱并網甚至離網運行潛力,可顯著降低對大電網的依賴水平。
為此,《意見》將推動新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作為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重點突破方向,支持新能源進一步拓寬利用途徑。
劉世宇表示,面向綠色氫氨醇領域,一方面強化前端技術支撐,著力提升風光氫儲協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加強產業體系建設和后端應用場景挖掘,支持各地結合自身條件建設氫基能源產業,與重點產業耦合發展。同時,面向新能源供熱供暖領域,《意見》也明確了產業園區工業用熱、城鎮供暖等不同場景下新能源綠能替代模式和技術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