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教育大模型熱度不減,但以聊天框為主的APP已悄然退居次席。
去年至今,多家教育公司推出大模型原生APP,采取類似ChatGPT和DeepSeek的聊天框形式,與用戶進行問答。但此類產品一直不溫不火,商業化尚未成功突圍。
“只是在產品里嵌入一個對話框,對教育產品來說沒什么意義?!币患医逃萍脊緞撌既烁嬖V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對話類教育大模型式微,教育行業是否再也無法誕生自己的DeepSeek?
其實,這不意味著教育智能體失速,只是行業更趨理性,認識到短期商業化的壓力和潛力都較為有限,放長線訓練更高質量的智能體。
聊天框撤下首頁
第三方機構AI產品榜近日發布的榜單顯示,10月份國內月活用戶前30名的大模型APP里,只有光速寫作、豆包愛學、TalkAI練口語三款教育產品上榜,月活用戶均不超過300萬。
對話并非高頻的學習場景。類似ChatGPT和DeepSeek的聊天框,曾是教育大模型原生APP最初的形態,但使用量慢慢累積之后,人們發現聊天框更多用于英語口語、百科問答等,而非系統性的深度學習。
頭部通用大模型的月活用戶已經突破億級,基本覆蓋了用戶對問答類學習的需求,從而擠壓了垂直教育產品的生存空間。
“當市場上有免費服務的時候,除非你的服務大幅優于免費服務,否則走付費訂閱這一條路會很困難?!鄙鲜鼋逃萍脊緞撌既烁嬖V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目前,小P老師、小猿AI等最早一批教育大模型原生APP的首頁上,不再是聊天框占據C位,而是更強調批改、寫作、翻譯等傳統入口。即便是字節跳動旗下“豆包系”的豆包愛學,也將聊天框撤出了首頁。
“對話大模型產品的核心理念是直接解決用戶的問題,更多關注的是模型的應答率、對話次數等指標,這并非深度陪伴的學習產品,后者更關注用戶與模型互動過程中的思考深度,模型推送新的資源或問題后用戶是否愿意學習等。”洋蔥學園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楊臨風說。
多智能體協同趨勢
當聊天框“祛魅”,教育公司不再執著于開發獨立原生APP,而是轉向用大模型重構傳統產品。
目前,作業幫、小猿AI、洋蔥學園、斑馬AI學等月活用戶靠前的教育APP,均已搭載了大模型驅動的智能體,賦能自主學習。教育大模型正從單智能體向多智能體協同演進。
“單智能體雖然能針對教育場景提供諸如內容生成、智能反饋與評估等支持,但在深度學習方面存在一定局限。相比之下,多智能體能夠通過模擬多種角色,提升學習互動的多樣性和深度,泛化能力也更強?!鄙鲜鼋逃萍脊緞撌既苏f。
洋蔥學園近日發布的AI智能學伴系統,就設置了預習、作業、復習、答疑、思考、規劃與情感支持等多智能體協同架構。比如,用戶拍照上傳教材、筆記或作業,智能體識別學習內容涉及的知識點與進度,推送匹配的自學課程資源,用戶觀看課程遇到卡點時,可以調用另一個智能體實時答疑。
多智能體搭載在共同的基座模型上,各智能體共享該基座的思維鏈、知識圖譜、數據庫等。
“大模型不僅扮演用戶的對話者,更扮演指揮者。它能識別用戶的意圖,針對不同的場景,構建出適切的學習內容和流程,安排學習任務?!睏钆R風說。
華圖教育近日首次發布了AI戰略布局,目前已推出面試點評、申論批改等約20 個智能體,目標是構建覆蓋50個學習場景的智能體矩陣。這些智能體分別針對具體場景,比如申論批改和申論導練是兩個不同的場景,分別調用不同的智能體。
值得注意的是,洋蔥學園和華圖教育均未推出全新APP。洋蔥學園將多智能體模塊嵌進了傳統自學產品,華圖教育甚至沒有商業化,只面向公考課程學員內部使用。
商業化前路
盡管技術架構持續升級,教育智能體商業化進程仍沒有明顯起色。
據報道,有的教育大模型原生APP取得數千萬元收入。但這些產品有的單價較低,甚至可能沖擊已有的價格體系,有的則是銷售跑在了交付的前面,會員包賣出去后,產品卻以單元級速度更新。
上述教育科技公司創始人認為,“面向數百萬存量用戶大力度推銷新品,賣出上萬筆訂單其實并不難。”
他認為,教育智能體還沒到商業化的時候,“即便現在商業化,掙到的也是小錢”。
相比之下,教育公司更看重教育智能體的調用次數和質量。
據介紹,華圖教育AI面試答疑、AI申論批改等產品的用戶調用量增速明顯,幾乎每個月翻一番。最近一個月里,洋蔥學園AI自學大師模塊訪問量達393萬次、互動量突破1212萬次,AI私人助教互動量超過2591萬次。
更重要的是學員自主使用率。華圖教育輪值CEO、AI技術負責人蔡金龍指出,課上布置了申論題,課后學員會自發再用AI批改多做一倍的題,這意味著產品已經初步通過市場驗證。
楊臨風也強調,“真正的AI自主學習,應以學生為主導者,AI為協同者,目標是推動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的根本轉變?!?nbsp;
數據質量決定智能體未來
高質量的教育智能體離不開高昂的研發與算力投入。
“洋蔥學園的產品歷來是無人化服務,因此價格比教培更普惠。但是引入大模型技術后,仍保持無人化模式,加上AI算力成本后總成本甚至高于從前。”楊臨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今年前三季度,華圖教育研發費用同比激增160.41%至1.45億元,主要用于擴充研發團隊。
蔡金龍算了一筆賬:華圖教育有3000名老師,每名老師每年有一半時間、約1000個工時從事教研工作,其中300萬個工時承擔數據標注、規則梳理、內容審核等教研內容建設工作,相當于4—6億元的人力成本投入。
即便是已完成商業閉環的教育硬件,也未跨過盈虧平衡點。洛圖科技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學而思學習機的市占率已高達16.6%,但好未來總裁兼CFO彭壯壯介紹,該業務何時盈利尚不確定。
不久前,學而思學習機發布了最新的3.0版本智能體,并持續進行內容更新,學習機上市以來累計增加400萬分鐘課程、85萬套真題和7億道題目。
不過,在行業人士看來,當前的成本投入是構建未來壁壘的必要投資。
“教育智能體的核心壁壘在于用戶黏性與數據深度。與通用模型追求海量用戶不同,教育智能體更需深度數據——掌握1萬人每人1萬條數據,遠比1億人每人1條數據更有價值。”楊臨風說。
蔡金龍也指出:“誰具備最及時、全面、高質量的數據集,誰的AI產品就更具優勢。”
他進一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華圖教育的AI推進將分兩步走:當面向學員的50個左右場景的智能體達到可用標準后,將推出會員產品,完成‘小閉環’;當面向學員和人機協同生產場景的智能體均成熟后,將打造公考培訓領域的智能陪伴數字人,完成‘大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