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在我國推動更多國有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具備發展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背景下,央企創投基金陸續成立。
11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紫荊文化)、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中資環)、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稀土)三家央企,均在深圳設立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工商信息顯示,上述三只央企創投基金暫未有對外投資動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未來還會有一些央企創投基金落地深圳。
具體來看,11月10日,中稀(深圳)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中國稀土集團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注冊資本3000萬,經營范圍包括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服務等。
今年8月,香江智景(深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注冊資本12000萬,經營范圍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服務等。
今年5月,中資環(深圳)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中資環旗下的華潤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注冊資本10000萬。
除落地深圳外,多只“央企創投基金”今年密集落地。如今年10月,一只“超級基金”落地,由國務院國資委發起,委托中國國新設立和管理的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發布,基金首期規模510億元,將作為國務院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戰新產業加快發展的專項基金,支持國資央企補齊產業短板弱項、布局前沿創新;再如今年9月,國新創投基金(杭州)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杭州注冊成立,出資額100億元。
上述央企創投基金成立的政策背景是,國資委提出,到2025年央企在戰新產業收入占比要達到35%。2024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政策措施,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為匹配具備硬科技實力的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創新企業需求,記者了解到,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存續期最長可到15年,較一般股權投資基金延長近一倍。
在投資方式上,央企通過產業基金投資和股權直投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方式包括:一是可以發起設立或參與產業基金,募集資金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二是央企可以使用自有資金,通過投資平臺公司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股權直投。
“不少中央企業都設立了創投基金,目前總規模已接近千億元,這些基金聚焦科技屬性、技術價值、新興領域,積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形成了產融結合的新模式。”今年9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稱。
此外,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期、初創期、成熟期,不同央企的布局方式也各有側重。據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宏觀經濟研究處處長雷廣平等公開撰文稱,央企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方式還包括通過專業化子公司開展項目投資,并購重組,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和創新聯合體等。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累計投資8.6萬億元;2024年,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營業收入突破11萬億元,近兩年營收貢獻度提升8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