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北京報道 7月9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一場,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副主任周海兵、秘書長袁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
鄭柵潔表示,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將收官?;剡^頭來看,五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偟膩砜?,這五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相當于我國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這三個省的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前四年我國經濟增速平均在5.5%,可以說,我國這么大的體量和增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鄭柵潔表示,回過頭來看“十四五”,中國的綜合國力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首先看經濟實力。除了經濟總量之外,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這個大家現實生活中都有感受,類似的“第一”“最大”“最多”還有很多?,F在,中國的實體經濟根基越來越強,“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中國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強。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寬帶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快遞網點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托起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便利生活。
第二看創新能力。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就是經常講的,科技感越來越強。我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硬核產品”層出不窮。過去幾年,我國有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統、有了賦能千行百業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機器人,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實現,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于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總和。
第三看軟實力。中國發展全球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我國開展治國理政交流,學習借鑒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國家版本館、國家檔案館、國家文化公園等賡續中華歷史文脈,網劇、網文、網游等文化“新三樣”在海外影響甚廣。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明顯上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共同繁榮之路;我國大力推進自主開放、單邊開放,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大至47國,“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2024年外國旅客入境量增長96%。
第四看抗沖擊能力。我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生產實現“21連豐”,去年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在大食物觀的引領下,谷物、肉類、花生、蔬菜、茶葉、水果等產量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力保障14億多人的用能需求。同時,大國儲備體系加快構建,物資儲備更加充分、應對沖擊的底氣更足。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提升綜合國力,為的是實實在在服務中國人民,也將為全球發展不斷創造新的機遇。未來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國都將堅定不移地辦好自己的事,扎扎實實提升綜合國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