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冉黎黎 北京報道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務院新聞辦將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7月9日舉行的首場系列發布會介紹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
鄭柵潔表示,回過頭來看“十四五”,中國的綜合國力應該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這個突飛猛進的其中一個體現,就是經濟實力。
據鄭柵潔介紹,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此外,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類似的“第一”“最大”“最多”還有很多。
從制造業方面來看,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鄭柵潔表示,現在,中國的實體經濟根基越來越強,“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另外,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新興產業加速壯大。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
同時,研發投入加速增長。袁達表示,從整體看,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68%,規模增加到3.6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從主體看,企業是研發投入高增長的主要力量,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77%。從標桿看,深圳作為創新標桿城市,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6.46%。“這都說明,中國正從全球制造中心大步邁向全球創新中心”。
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呈現出由大到強、由量到質的深刻轉變,背后反映的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體系優化的持續推進。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地緣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我國制造業不僅保持了總量上的領先優勢,更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產業鏈韌性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內生動力和應變能力,充分體現了“壓艙石”作用的穩定性與戰略價值。
潘向東指出,從發展邏輯來看,中國制造正經歷一場由資源和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深層次躍遷。制造業不再只是“產能”的代名詞,而是轉向以技術積累、系統能力和品牌建設為核心的新階段。高技術制造業的快速增長,背后是創新體系的逐步成熟和企業主體地位的強化。尤其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如智能制造、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我國正在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這不僅有助于解決“卡脖子”問題,也為全球技術供給提供了重要補充。
與此同時,制造業結構也在悄然生變。潘向東表示,一方面,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現了“老樹發新芽”;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快速擴張,成為制造業增長的新引擎。這種新舊動能的有序接替,是中國制造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更重要的是,企業對研發的持續投入和重視,說明創新正從政策導向逐步轉化為市場邏輯。這種‘內生化’的創新機制,將大幅提升制造業的技術附加值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潘向東表示,“可以說,‘十四五’以來制造業的發展并不只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躍升。這種躍升,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控,是技術突破背后的體制機制優化。”
潘向東認為,展望未來,中國制造業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由大到強”,仍需繼續打通科技與產業的連接通道,加強標準、品牌、綠色、人才等軟實力建設,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掌握更多主動權與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