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實習生林綺蓓 深圳報道
低空經濟風起云涌,深圳作為先行者,其經驗備受矚目。
近日,在第三屆低空(蘇州)產業創新生態大會暨2025數字低空大會舉辦期間,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低空經濟分院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世鵬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總結了深圳領跑的三大經驗。
李世鵬談到,低空經濟本質是地面交通的“向上”維度延伸,而非傳統航空的簡單下沉,其發展必須跳出固有思維。
另外,低空經濟需要依托數字化手段構建全新管理體系,并嚴格遵循分階段規劃、分級管理的科學路徑。低空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絕對底線。對于低空投資熱潮的起伏,他認為符合新事物發展規律,長期價值投資者需聚焦核心材料等基礎領域。
具備區域性特征
21世紀經濟報道:深圳低空經濟發展走在國內前列,有哪些方面的經驗可以向外輸出的?
李世鵬:深圳發展低空經濟的經驗在于:一是政府認知到位、推動政策實施早,率先建設低空智能基礎設施。
二是應用場景驅動。我們深刻認識到開發低空空域對于拓展人類發展空間的重要性,并且當時已經有美團無人機、順豐豐翼等這樣的低空物流企業進入常態化運行。
三是制度體系保障。深圳市政府通過《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對這一領域的規范,并設立了全國首個低空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及產業協會,配套飛行補貼等專項政策,這些舉措共同構成了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先行示范經驗。
21世紀經濟報道:發展低空經濟有哪些方法論可以提煉的么?
李世鵬: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低空經濟是地面交通向上維度的延伸,而非傳統航空領域簡單向下拓展。一方面,低空經濟具有規模化的特性,而地面交通體系恰恰在大規模交通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完善體系。
另一方面,低空經濟與地面交通一樣具有顯著的地方性和區域性特征。由于低空經濟活動通常在城市內部進行,運行管理模式更貼近地方交通屬性,與民航的大規模、跨省跨市的長距離運輸不同。
因此,低空經濟的發展,是個跨領域的新生事物,很多觀點和管理模式需要改變。我們仍可借鑒傳統航空的一些經驗,但是低空經濟必須依托新型的數字化手段進行建設。若不實現這一轉變,技術與理念層面均易與傳統航空產生沖突。
需分階段規劃管理
21世紀經濟報道:當前,低空經濟的發展是否存在著各地一哄而上、期望過高的情況。應如何讓低空經濟更好遵循產業規律發展?
李世鵬:關于“一哄而上”的現象,務實來說,各地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必須與本地低空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基礎設施的投入要逐步實現,避免制定過于宏大的計劃。以深圳實踐為例,深圳日飛行量已超過1萬架次,這意味著必須部署與之適配的管理系統。同時基礎設施規劃應具備前瞻性理念,所做的基礎設施需要考慮到下一階段10萬架次的飛行量,但也不應過度超前。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低空經濟需要分級管理,與基礎設施匹配的標準也應分級。我們對低空經濟的發展提出五個階段的概念,其核心指標在于一個城市能同時支撐的飛行器的數量。例如百架次量級需匹配相應基礎性設施規格,而萬架次、十萬架次乃至百萬架次等不同階段規模,均可通過科學測算實現基礎設施規劃。
科技發展也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不同級別的管理系統也對應不同的技術要求、資源要求和建設周期要求,我們必須對此有清晰的認識,既要避免揠苗助長、欲速不達,又要避免削足適履、限制發展。
安全是低空經濟的底線
21世紀經濟報道:對于低空經濟的發展,安全肯定是第一要位,你認為該如何保證飛行安全?如何理解低空經濟的“安全”兩字?
李世鵬:實際上,低空飛行的安全保障與傳統民航有所不同。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傳統民航的安全保障體系邏輯相對簡單,只有滿足凈空假設的飛行條件和適合的氣象條件,飛機才會起飛;否則,不予起飛。
但低空飛行需要考慮的安全因素復雜得多。首先,由于低空飛行規模化的特性,大部分低空飛行器都在城市空域中,在樓宇間飛行,不存在凈空假設,這意味著低空飛行幾乎從一開始就處于充滿挑戰的環境之中。此外,城市中樓宇的分布會帶來許多復雜多變的情況,電磁環境也十分復雜。最重要的是,在城市低空飛行時,幾乎任何地面都可能有人或車輛。低空飛行必須要考慮到對地面的影響,規劃航線時必須確保安全,把對地面的影響降到最低。
除了以上低空飛行需要考慮的安全因素,技術難題的突破也與低空飛行安全緊密相關。監測是當前遇到的最大的技術瓶頸,現有的對安全的要求是能在低空飛行空域中監測到所有飛行器,然而低空飛行器尺寸的差異性極大,這就對監測技術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目前,我們調研的單一技術都無法完全滿足這一要求,需要多種技術的融合。如果這一瓶頸無法突破,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去年低空經濟融資浪潮興起,今年似乎不像去年那么火熱,你是否認為行業的融資熱潮已經過去,還有哪些領域值得投資人關注?
李世鵬:我認為這其實符合新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一開始大家都會蜂擁而上,若發展速度未達預期,短期投資者便會選擇離開,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對于投資者而言,低空經濟并不是一件可以追求短期快速回報的事情,雖然存在一些可以實現“短平快”收益的機會,但大多數情況下需要耐心等待。對于那些看好長期發展的投資者來說,持續的投資是必要的。個人認為目前具體的投資機會聚焦于與飛行器、低空飛行、基礎設施相關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