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程浩 揭陽報道
7月11日上午,位于廣東省揭陽市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的東粵化學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資源化綜合利用示范性項目在首次投料運行72小時后宣布試產成功,所有工藝指標均達到預期,標志著全球首創連續化、規模化廢塑料化學循環項目成功通過工業化驗證,也意味著歷史上首次全面打通廢塑料高值化、無害化利用的產業化路徑。
南方財經記者從當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該項目采用世界首創的化學循環工藝技術和全球首臺套一體化設備,通過深度催化裂解,將低值混合廢塑料“一步法”直接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將有效解決廢塑料污染難題并實現高值回收利用,為綠色循環經濟發展貢獻廣東智慧、中國方案。
塑料是當今社會使用范圍最廣的材料之一,但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廢塑料回收利用難,當前主流工藝均存在顯著的技術瓶頸,導致產品回收率大多不足50%。
作為“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四新”典型融合的示范項目,此次項目因自主研發采用了全量廢塑料分選技術、連續恒溫差壓輸送進料系統、溫度梯度逆流流化床反應器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從而攻克了分選難、氯化氫易腐蝕等制約混合廢塑料回收的行業難題,不僅能將不同材質的低值廢塑料統一制備為高值化工原料,且產品收率較傳統工藝提高至少40%,使之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
廣東東粵化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功介紹,“該項目顛覆性創新點在于我們首創了‘一步法’廢塑料化學回收工藝。不同于市場上通用的‘先熱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兩步法流程,我們的技術無需對各類低值混合廢塑料進行復雜分選,直接就能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大大降低了塑料的分選成本,且產品收率高達92%以上。”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化工教指委委員楊朝合表示,當前全國每年產生約6000萬噸廢塑料,后續隨著該項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將有效緩解制約我國發展的白色污染與原油短缺的困局。
據測算,若采用該技術工藝對其中5000萬噸加以回收處理,相較傳統通過原油制備化工原料,能減少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可替代1億噸原油,約占我國年均原油進口量的20%,能有效緩解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揭陽市委副書記、揭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紹樂表示,當前揭陽正加速構建以綠色石化、海洋經濟兩大新興支柱產業為引領,服裝制鞋、五金機電、食品加工、物流電商、大健康五大優勢特色產業為支撐的“一化一海五優特”產業格局。在此次廣東揭陽東粵化學年20萬噸項目試生產成功后,未來揭陽將同步謀劃啟動總規模年300萬噸二期三期項目,努力把揭陽打造成為世界首個塑料化學循環產業基地。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表示,廣東省工信廳將充分發揮東粵化學項目的示范效應,支持揭陽以廣東石化、東粵化學等重點項目為牽引,強化產業鏈招商,推動延鏈補鏈強鏈,高水平建設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和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