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婷 北京報道
“農食系統需朝著高效、營養、低碳、韌性、包容五大方向轉型。其中,加強韌性最為緊迫和重要。”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10月12日至15日,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將在北京平谷舉行。此次會議以“踐行大食物觀,共建韌性食物供應體系”為主題。在樊勝根看來,構建更具韌性的食物供應體系,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具體包括:依托人工智能加強氣候預警以及精準化肥、農藥、水的使用,依托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耐旱、抗病蟲害的品種。
談及大食物觀與農食系統的關系,樊勝根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大食物觀是加強農食系統韌性的前提,從供應層面強調食物來源的多元化,這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等均對大食物觀有所闡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未來,為了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需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設立協調和統籌農食系統的部門。同時,需要實施發展戰略,細化資源分配以及階段性目標。” 樊勝根指出。
樊勝根的微信簽名是“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需要為溫飽擔憂”。“由于童年時期經歷過吃不飽以及家人因為饑餓而發愁,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我希望世界上每個人不用再經歷自己曾體驗過的對于饑餓的擔憂和困擾。并且我相信,通過共同的努力,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愿望是可以實現的。”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2009年至2019年,樊勝根擔任總部設于華盛頓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他對全球、中國、非洲、亞洲和中東的食物安全與營養、農業發展戰略、扶貧發展戰略、公共投資、技術進步等進行了廣泛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及發展中國家政府采用。2014年,樊勝根獲得世界糧食計劃署頒發的零饑餓英雄獎,以表彰他在全球戰勝饑餓方面的領導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 舒曉婷/攝)
農食系統脆弱性凸顯
《21世紀》: 你如何看待農食系統面臨的挑戰和轉型方向?
樊勝根:近年來,農食系統受到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公共健康、逆全球化等因素的沖擊,脆弱性尤為凸顯。近期,美國關稅政策擾動,可能加劇全球農產品供應鏈不穩定,導致全球農產品貿易流量發生變化。
整體而言,農食系統需向高效、營養、低碳、韌性、包容五大方向轉型。高效意味著可以用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的食物,營養意味著高產的同時確保健康,低碳可持續意味著減少農業生產對土壤、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韌性強調抵御各種沖擊帶來的風險,包容則是致力于讓更多弱勢群體可以獲得營養膳食。可以說,五大轉型方向都不可或缺。不過,在當前形勢下,加強農食系統的韌性最為緊迫和重要。
《21世紀》:2025年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以“踐行大食物觀,共建韌性食物供應體系”為主題。你對此次大會有何期待?要構建更具韌性的食物供應體系,關鍵何在?
樊勝根:我們希望會議提供一個平臺,鏈接全球各國政界、商界、學界以及其他行業參與者,共同研討如何通過合作,加強全球農食系統的韌性,致力于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營養健康的食物。
要構建具有韌性的食物供應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至關重要。以往,技術更多是用來增產的手段。當前,技術日益成為增加各環節、各參與方韌性的關鍵要素。
在農業生產領域,技術可以用于不同環節。一是依托人工智能加強氣候預警。通過新的遙感技術,提高對于季風、干旱等天氣的預測準確度和提前應對的時長。二是創新種植技術,實現對土壤溫度、濕度等實時監控,從而改善缺水缺肥的問題。三是通過生物育種創新,研發出更多耐旱、抗病蟲害的品種。
此外,企業需要創新經營模式,在戰略發展層面加強應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韌性。國家需要將韌性視作管理的重要內涵。全球多邊磋商機制也需要致力于加強貿易韌性。
《21世紀》:科技創新離不開資金支持。請問,農業科技創新如何吸引投資?
樊勝根:在我看來,國家層面在分配公共資源的時候,需要將更多資金用于增強農食系統韌性,支持相關科研創新與投資。韌性的一大特點是具有可持續性,通過抵御風險,對生產和消費形成正向循環。具體到農業生產中,可以考慮增加保險創新,從市場機制層面讓整個系統更具韌性。與此同時,建議進一步完善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從社會制度層面對消費者獲得健康營養的膳食形成良好保障。
大食物觀為農食系統轉型提供支撐
《21世紀》: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請問,你如何理解大食物觀的內涵?大食物觀如何從理念倡導轉向系統化落地?
樊勝根:大食物觀是加強農食系統韌性的前提,從供應層面強調食物來源的多元化,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過去,食物的生產來源主要是耕地。現在,來源拓寬至江河湖海、森林草地。來源的多元化有助于增加供應的韌性,也有助于固碳減排和提供更豐富的營養。
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等均對大食物觀有所闡述。未來,為了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我認為需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設立協調和統籌農食系統的部門。同時,需要實施發展戰略,細化資源分配以及階段性目標。
在我看來,大食物觀為農食系統轉型提供了支撐,而農食系統轉型關乎健康中國2030、生態文明、“雙碳”目標的實現。
《21世紀》:你認為未來農食領域有哪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樊勝根:從國際層面來說,饑餓問題仍然是一大挑戰。從中國國內來說,需要更加關注微量元素缺乏的營養不良問題以及超重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此外,如前所述,農業生產需要更加關注綠色低碳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全球饑餓率降至5%以下并非不可實現
《21世紀》:你的微信簽名是“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需要為溫飽擔憂”。結合個人經歷,這一愿景有何緣由?
樊勝根:我1962年出生在中國江蘇東臺,童年時期經歷過吃不飽以及家人由于饑餓而發愁。正因如此,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我希望世界上每個人不用再經歷自己曾體驗過的對于饑餓的擔憂和困擾。并且,我相信,通過共同的努力,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愿望是可以實現的。
《21世紀》:你曾獲得世界糧食計劃署頒發的“零饑餓英雄獎”。這個表彰出于你的什么貢獻?
樊勝根:2014年,在第44屆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上,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我頒發了“零饑餓英雄獎”。此獎項主要表彰我在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任職期間,通過農業政策研究和改革,幫助全世界實現零饑餓目標所作出的貢獻。我認為這份殊榮是一份認可,同時也是激勵。
《21世紀》:有觀點認為,2030年零饑餓目標無法如期實現。對此,你怎么看?
樊勝根:2015年,聯合國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包含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目標2是到2030年建立一個零饑餓的世界。今年5月,聯合國機構發布的《2025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全球面臨“災難性”饑餓的人數增至190萬人,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數據并不樂觀,但我認為如果世界各國領導人都將消除饑餓作為重要的目標進行落實,那么全球饑餓率降至5%以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據我們的研究,解決饑餓問題關鍵在于政策和投資,這背后涉及政治意愿和政治目標。強有力的政治意愿從何而來?這需要通過各種辦法去創造,這也是我們研究人員在努力的方向。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饑餓和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地區。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退出國際框架、減少對外援助資金,從而導致饑餓、減貧、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面臨更大挑戰。我認為,中國作為有責任擔當的發展中大國,基于自身經驗,未來可以在全球消除饑餓和貧困的努力中發揮更大作用。
強烈的政治意愿是實現脫貧的前提條件
《21世紀》:中國減貧成就對全球南方國家有何借鑒?
樊勝根:中國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完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減貧實踐,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開創性貢獻。
中國在扶貧減貧領域積累的經驗,如何有效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所用?我認為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制度、文化與資源稟賦,在援助或者合作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更重要的是,從頂層設計到全方位實施,離不開當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可以說,強烈的政治意愿是實現脫貧的前提條件。此外,從中國的經驗來看,明確的問責制也十分重要。
對于中國來說,助力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脫貧和經濟發展,體現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也將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投資往來,共同營造和平安全穩定的環境,實現互利共贏、繁榮發展。
《21世紀》:中國已與東盟十國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你對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潛力與前景有何看法?
樊勝根:中國和東盟的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水平,雙方合作前景廣闊、潛力很大。這主要得益于地理距離近、貿易協定等政策紅利、政治關系普遍友好。當前,中國與東盟已連續5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9823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了1倍多。雙方貿易互補性強,中國為東盟國家的榴蓮、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提供了龐大的消費市場,同時主要向東盟國家出口電子產品。
鑒于東盟人口眾多、經濟增長潛力大等因素,雙邊貿易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貿易增速有望迎來更高水平。從農業領域來說,中國和東盟可以進一步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展開科研、投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