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美國有“美股科技七姐妹”
深圳也有“深圳創新四姐妹”
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
這四家深圳企業
提供了中國式創新的范本
憑什么是它們?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
全球開啟了對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重估
其中,深圳是無法忽視的一環
這座中國最年輕的城市
45年來從寂寂無名的小漁村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之城”
誕生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科技創新企業
華為、比亞迪、騰訊、中國平安
這四家企業被合稱為“深圳創新‘四姐妹’”
它們的市值基本在1萬億元以上
年營收超過6000億元
在代表創新的具體指標——
持有有效授權專利數量都超過5萬件
它們,正用30萬科研軍團、3000億研發投入、5萬件核心專利
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創新密碼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20年前的“錢學森之問”點出中國當時人才短缺的難題
而如今,隨著“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
中國科學家與工程師總體規模接近2000萬人
相當于G7國家同類人才的總和
深圳一座城市就匯聚了400多萬技能人才、超2.5萬家高新科技企業
其中,深圳創新“四姐妹”這四家企業占據深圳創新“C位”
擁有約30萬科研類員工
比亞迪以12.2萬工程師居首
華為11.3萬人緊隨其后
騰訊技術人才占比高達73%
保險起家的中國平安也早就不停留于“人海戰術”
而是緊跟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發展
廣招技術人才
2024年財報顯示
平安研發費用達180億元
擁有2.1萬名科技開發人員及3000名科學家
包括500余名算法專家
其碩博士員工占比高達10%以上
截至2024年末
平安集團的專利申請數已累計達55080項
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以海量人才為引擎
一場新時代的技術變革正席卷這座城市
這里的4個數字向我們展現了平安的效率
醫療數據庫精準診斷覆蓋超5000種疾病
壽險保單秒級核保占比93%
AI坐席覆蓋率80%
平安產險反欺詐智能化理賠攔截減損119.4億元
高盛曾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中國股市AI投資框架
中國平安是唯一一家被列入“非科技領域收入增強型(AI驅動營收增長)”
這一主題類別中的金融保險公司
平安用自研AI技術打造創新底座
深化建設金融和醫養領域垂域大模型
語音、語言、視覺大模型場景準確率行業領先
深圳創新“四姐妹”其他成員也毫不遜色
華為在短短數年內“跨越萬重山”
從受制于技術封鎖
到自主研發出全棧芯片及原生鴻蒙操作系統
比亞迪則憑借電動車垂直整合能力
把單車平均成本打到比特斯拉低15%
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已連續三個季度超越特斯拉
騰訊亦通過龐大的研發投入與數據積累
加速其AI技術的落地應用
人才與技術有如阿基米德的杠桿
撬動起“產業+科技”的復合型創新生態
深圳創新“四姐妹”向我們展現了這樣的創新范式
通過結合自身科創資源及產業稟賦
來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布局未來產業發展
通過生態化擴張逐漸形成科技創新的“創新雨林”
在企業內部
他們都構建起富有彈性的創新機制
各部門可以自主開展運作
但又在戰略層面高度協同
在企業外部
他們通過外部協作、投資等方式
進一步獲取技術和市場資源
并及時響應市場的最新變化
平安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面對金融行業同質化的存量競爭
平安通過“服務差異化”走出一條新路
例如平安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
就構建起了差異化生態競爭壁壘
在養老領域
平安創造性地推出中國式的“居家養老”模式
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養老管家”服務
整合三大功能模塊
覆蓋十大服務場景
在“9073”養老格局下探索高品質的醫療、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
還有很多走在創新前列的企業也是如此
騰訊在其核心業務QQ和微信社交平臺取得成功時
內部便開始向多元化事業部轉型
受益于計算技術積累
華為云持續優化業務結構
還積極與車企合作
推動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
比亞迪則通過掌控全產業鏈核心技術
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
實現成本自主可控
回到開頭的問題
這四家企業還僅是深圳、乃至中國創新的一個縮影
一代代深圳企業創新接力
一代代深圳企業家開拓進取
更多創新的種子
還會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出品:南財國際傳播中心 21新媒體中心
總統籌:鄧紅輝 賈肖明
策劃統籌:趙海建 丁青云
內容統籌:譚婷 辛繼召
文案:曹媛 黃欣然
執行統籌:黃欣然
視頻統籌:白宇航
監制:施詩
英文審核&配音:李瑩亮
海外運營監制: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運營支持:曾靜嬌
審校:張曄 黃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