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鄭瑋、鄭康喜 實習生李宜馨、姜語鋅 廣州報道
廣東新一輪“攬才行動”又要開始了。
9月23日起,“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秋季招聘活動首批招聘會即將開進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東等地超40所高校。繼年初啟動“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4月北上京滬杭等8城攬才,7月提前實現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留粵來粵就業創業目標后,經濟大省廣東再次啟動新一輪大規模人才招聘。
廣東為何頻頻盯緊人才?最直接的需求來自產業。2025年春節后,廣東全省人力資源市場總體求人倍率在1.08以上,監測顯示企業2月平均計劃招聘人數同比增長14.6%。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前沿產業陸續走上發展風口,人才需求隨之變化,廣東更亟待找到支撐產業創新的關鍵人才。
下一步,廣東將如何部署自身的人才戰略?邁過14萬億元GDP門檻后,產業結構的持續轉型對人才結構轉型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低空經濟等一批前沿產業的人才缺口集中在哪些領域?新時期青年人才又偏好什么樣的就業環境?廣東如何把人才留住?
9月15日,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高素質人才引育專場)在廣州舉行。在這場會議上,來自低空經濟、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十余位政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人大代表和企業代表同場交鋒,揭開了經濟大省“人才計劃”的藍圖一角。
廣東需要什么人才?
求才,是廣東今年以來釋放的一個明顯信號。
1月,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具體措施包括,施“揚帆計劃”“啟航計劃”,開展省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等。
近一個月后,2月5日,廣東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部署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隨后的3-4月,“百萬英才匯南粵”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以及“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陸續在廣州以及上海、北京、杭州、武漢、西安、長沙、南京、成都等8個重點城市展開。
8場北上“攬才行動”累計吸引了超過1500家次高校、超14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也讓廣東在7月中旬,提前實現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留粵來粵就業創業目標。
更進一步看,廣東需要什么人?
從崗位需求看,此前“百萬英才匯南粵”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北京站就集聚來自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的超300家單位,杭州站提供崗位也主要覆蓋人工智能、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療等前沿領域。
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正催生新的用人需求市場。以低空經濟為例,全國人大代表、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周虹告訴南方財經記者,廣東低空經濟產業正迅速發展,2024年底產業規模已達1800億元,據預測2026年底將突破3000億元,但目前行業在高端研發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復合型人才等三個方面仍面臨較大缺口,人才供給還遠遠不能滿足產業需求。
“首先是高端研發人才,比如說整機研發這方面缺口比較大,目前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第二類是高端技能人才,比如能夠對低空物流飛行進行航線規劃,進行一些應急處置、一些優化管理。第三是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又懂法律,又懂經濟,也要懂一些技術,懂政策,同時能夠懂運營。”周虹表示。
與此同時,全國人大代表、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也向南方財經記者直言,隨著企業發展進入不同階段,對人才的需求也將持續發生改變,“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它一定是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企業所面臨的一些機遇和挑戰,來進行人才的儲備、培養、招聘等。”
這也對區域人才結構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前沿技術迭代日新月異的新興產業,如何建立更靈活的人才供給體系?明確目標后,如何把人留住?新一代科創人才偏好什么樣的就業環境?如何持續激活人才在本地的創新活力?實現人才與產業真正的“雙向奔赴”,廣東還需要回答更多問題。
廣東如何留住人才?
要書寫人才產業的雙向奔赴,廣東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塑造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如何留住人才,繼而實現自主培育人才的蝶變。
透過此次專題會,南方財經記者從專家學者、人大代表和企業代表的發言中,梳理出三個關鍵步驟: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推進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完善人才生態,這或許將是經濟大省未來的人才戰略。
被提及次數最多的是人才評價體系。在全國人大代表、順德職業技術大學副校長羅丹看來,廣東需要引進人才而不是引進“帽子”,目前人才評價方式仍需進一步多元化,引入人才要進一步破除“帽子”傾向,引才育才,更看重實際工作成效和未來發展空間。“人才應該在最需要的地方發揮作用,而不應該將其時間浪費在待遇申請等方面。”羅丹表示。
袁玉宇對此感觸頗深,“從企業角度看,高層次人才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授、博士,而一定是能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問題的人。但目前的問題是,按照現有的統一標準,很難把這些人都挖出來”。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能讓其與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割裂。沒有平臺,人才就失去了發揮價值的空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認為,廣東要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肯定要有平臺,要形成“人才支撐平臺,平臺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環。
南科大今年一項重大科技成果突破證明了這一點。“南科大今年能實現高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主要基于學校在人才引育模式的創新。我們正在大力推進大科學裝置與平臺建設,依托于此,學校很好地將科研優勢轉化為引才、育才優勢。”薛其坤表示。
科技創新需要生態,推進創新的人才隊伍,同樣需要生態。在薛其坤看來,一個區域得到人才青睞,靠的是人才發展生態體系。對于廣東而言,或許不能只停留在如何把人才引過來,而是要思考,怎么實現人才“搶著來”?
“廣東要形成‘愛才、惜才、敬才’的良好文化生態,為人才松綁解憂,讓他們得以心無旁騖投身科教事業。”薛其坤說。
目前,廣東正以更開放的胸襟、更創新的機制、更優越的環境,書寫著新時代的“人才答卷”。專題會上,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省直部門分別對上述議題作了回應。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表示,下一步,廣東將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職稱評價標準條件,優化職稱評審服務,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回應稱,廣東將持續優化各級各類人才計劃評價體系,更多向產業人才、青年人才傾斜。同時,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推動人才向企業集聚,并為前沿技術提供更多試驗場景,給企業創新充分的試錯空間。
聽取各方意見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表示,廣東要打造“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生態高地,精準引才、精細育才、精心用才、精誠留才。
“要形成以產引才、以才興產的良性循環;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徑,構建梯次銜接、供需適配的培養體系;在要素保障上做加法,在人才管理上做減法,在人才評價上做乘法,夯實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人才支撐。”黃楚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