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貝和羅永浩關于預制菜的爭議,在熱搜上掛了好幾天。今天撇開爭議本身,咱們來深扒一下:被全網狂噴的預制菜,真的全是科技與狠活嗎?背后6000億的大市場,到底該何去何從?
其實,這場風波的核心并不是“該不該用預制菜”,而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是否得到了尊重。絕大多數消費者反感的并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我花了現炒菜的錢,卻給我預制菜”的這種不透明感。
有調研數據顯示,在連鎖快餐店,超過50%的消費者可以接受預制菜,但在高檔餐廳,僅有8.8%的消費者能接受。這說明什么?不是預制菜不好,而是消費場景不對。就像你花了大價錢去演唱會結果發現都是假唱,這換誰不惱火?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觀眾要問了:那預制菜到底是不是“科技與狠活”?。繉嶋H上,符合國家標準的預制菜,可能比一些小餐館的后廚還要干凈!國家明確規定預制菜不添加防腐劑,依靠的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速凍、真空、冷鏈等技術來保鮮。它不僅解決了餐飲行業標準化難、人力成本高、出餐效率低的痛點,更是連接田間地頭和百姓餐桌的重要紐帶。
要知道,2024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已經達到驚人的485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6173億,A股市場有超過30家預制菜概念上市公司,廣東、福建、山東等地都在大力布局預制菜產業園區,這絕對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萬億級賽道。
那為什么預制菜還是被罵得這么慘?根源在于三個字,不透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預制菜從原料、加工再到物流還沒有標準和監管體系,這可能會導致一些企業操作空間大;到了餐飲企業那邊,很多商家又藏著掖著,不敢明說自己是預制菜,這反而加劇了消費者的不信任。
好消息是,《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經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征求意見。到時候,預制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制菜,也將首次納入信息披露范疇,這將倒逼預制菜告別“野蠻生長”的時代,預計新國標實施后,行業將迎來一輪大洗牌,那些達不到標準的小作坊將被淘汰。
說到底,預制菜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現代餐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解決了效率問題,但現在需要解決的是信任問題。這場爭論或許會逐漸平息,但它所推動的關于知情權、標準化和行業透明度的討論,無疑將影響我們餐飲行業的未來走向。
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期待的是:明明白白消費,安安心心吃飯。對于行業而言,則需要:標準清晰、信息公開、品質過硬。只有這樣,預制菜才能真正從一個引發爭議的“熱詞”,蛻變成為一個充滿機遇的“萬億賽道”。
出品:財經早察工作室
總統籌:陳晨星
執行統籌: 祝乃娟
監制:洪曉文 曾婷芳
主播:董靜怡
編輯:洪曉文 陸躍玲
剪輯:實習生 蘇磊
設計:王冰
審校: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