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崔文靜
在我國產業升級“換擋”提速的關鍵階段,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正成為新一代的新“新三樣”,接棒昔日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為代表的“新三樣”,引領中國產業從“規模擴張”邁向“創新引領”。
圍繞這一重大轉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特邀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以及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進行深度解讀,剖析新支柱產業的戰略意義與發展路徑。
田軒指出,這一轉變標志著中國產業邏輯的根本性變革——從依靠制造業規模與成本優勢實現“跟跑并跑”,轉向以原始創新、自主可控和髙附加值為特征的價值躍升。他強調,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不僅代表技術前沿,更是保障國家安全、增進人民福祉的戰略支柱。
章俊則從全球競爭維度分析認為,中國在三大領域正處于“并跑”向“領跑”躍進的關鍵階段。他援引數據稱,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0.2萬套,穩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出海交易額已達660億美元,超去年全年,顯示出顯著的產業化能力和國際認可度。但他也指出,在高端伺服電機、算力芯片和原創靶點等領域仍存在“卡脖子”風險。
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兩位專家均呼吁構建更加包容和鼓勵探索的創新生態。
田軒建議推進數據開放、沙盒監管和審評改革,設立前沿探索基金與風險補償機制;章俊則強調應建設國家級數據庫、算力基礎設施,完善動態監管體系,并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爭取話語權。他們認為,唯有通過制度創新與生態賦能,才能推動新“新三樣”真正成為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
產業升級“換擋”:新“新三樣”重塑戰略新支柱
21世紀:2025年以來,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被看作中國新的“新三樣”。與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上一代相比,這一變化意味著怎樣的產業升級思路?這三大行業在國家戰略中有什么重要性?
田軒: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上一代“新三樣”到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這新一代“新三樣”的轉變,深刻體現了中國產業升級從“規模擴張、要素驅動”向“創新引領、價值躍升”的產業升級思路轉變。上一代“新三樣”憑借中國在制造業規模、成本控制及部分關鍵技術突破上的優勢,迅速搶占全球市場份額,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而新一代“新三樣”則更加強調原始創新能力、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以及高附加值產業布局,凸顯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謀求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躍遷的戰略定力。
三大行業在國家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機器人產業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核心載體,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創新藥產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國家生物安全。“新三樣”的轉變不僅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增進人民福祉的戰略舉措,共同構成了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支柱。
章俊: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地緣博弈與產業鏈重塑使科技競爭成為全球經濟的新主線;國內經濟發展邏輯也已從土地財政全面轉向新質生產力,亟須尋找新的增長引擎與結構支撐。同時,人工智能的突破引發新一輪科技飛躍,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
在這一背景下,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被視為中國新的“新三樣”,不僅意味著中國產業由“規模優勢”向“技術引領”的躍遷,更體現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的產業升級思路,即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人落地、創新藥突破,開辟新的增長曲線,突破傳統制造業的內卷化困境。在國家戰略層面,三大行業各自承擔關鍵使命。人工智能是通用技術底座,推動制造、金融、醫療等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機器人是智能制造與服務化升級的物理載體,不僅提升生產效率,也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提供解決方案;創新藥則兼具公共健康與戰略安全意義,既關乎民生保障,也決定中國在全球生命科技競爭中的自主權與話語權。
總體而言,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能的跨越,標志著中國產業升級已從能源替代與硬件突破,進入以智能化和生命科學為核心的新賽道布局。這不僅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更是中國在全球科技博弈中構建自主可控創新體系、贏得未來競爭主動權的關鍵戰略舉措。
競逐新賽道: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藥的全球位勢與破局之道
21世紀:從國際競爭看,我國在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領域目前處于哪個發展階段?核心優勢有哪些?存在哪些挑戰?
田軒:從國際競爭角度看,我國在機器人領域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在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整機集成能力和系統解決方案優勢明顯,但在高端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等領域仍依賴進口。人工智能領域處于并跑階段,依托龐大的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我國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層具備全球競爭力,部分應用實現領跑,但基礎理論、高端芯片及框架生態仍有短板。創新藥產業正從“跟跑”向“并跑”邁進,新藥申報數量顯著增長,生物類似藥和細胞治療等領域進展迅速,然而原創性靶點發現能力不足,臨床轉化效率偏低,高端實驗儀器與試劑依賴進口問題依然突出。
整體來看,我國在新一代“新三樣”領域已具備較強的產業基礎和競爭優勢,但仍需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發力,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創新生態,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加快人才集聚與體制機制改革,才能突破關鍵環節的“卡脖子”困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掌握發展主動權。
章俊: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三大領域,中國正處于由“并跑”邁向“領跑”的關鍵階段。機器人依托強大的硬件集成能力和廣闊的應用場景,已在全球市場形成重要影響力,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到30.2萬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人工智能憑借豐富的數據資源和靈活的商業模式快速發展,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應用生態不斷擴展,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引擎。創新藥則通過國際合作和出海模式加速突破,截至2025年7月,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額持續增長,僅2025年上半年許可授權交易總額就達到660億美元,已超過2024年全年水平,顯示出研發能力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可度不斷提升。
中國的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超大規模市場帶來豐富應用場景和快速反饋,推動技術持續迭代與商業模式加速驗證。其次,工程化與產業化能力突出,機器人已形成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閉環,人工智能和創新藥也在產業集群中快速集聚。另外,制度與政策改革不斷釋放紅利,審批效率提升、監管機制創新,為前沿技術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些因素疊加,使三大產業的協同效應日益增強,形成了獨特的系統性優勢。
然而,短板亦不容忽視。機器人在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減速器和傳感器上仍高度依賴進口;人工智能面臨算力芯片受制于人的風險,底層基礎設施不足制約發展;創新藥則存在基礎研究轉化率偏低、研發同質化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國際化過程中還面臨臨床設計和合規能力不足的挑戰。這些“卡脖子”環節既是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未來競爭能否突圍的關鍵。展望未來,突破瓶頸需要持續加大對底層技術和基礎科學的投入,推動核心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同時,應積極參與全球標準和監管規則制定,增強制度性話語權。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從市場規模驅動向技術引領驅動的躍升,為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更大主動權。
政策賦能與生態營造:如何提升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藥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應重點推進哪些政策?如何構建更加包容、敢試錯、鼓勵探索的創新環境?
田軒:應加快構建跨部門協同的數據開放機制,針對機器人、人工智能(AI)領域,推動制造業、醫療、交通等行業數據分類分級開放,明確數據權屬、使用邊界及安全責任,破解“數據孤島”問題;對AI醫療器械、創新機器人產品實施“沙盒監管”,允許在可控環境中測試新技術;優化創新藥審評流程,對突破性療法、罕見病藥物等實行優先審評審批;加大算力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國家級機器人檢測認證中心、AI大模型訓練平臺、生物醫藥公共研發平臺(如基因測序中心、化合物庫),向中小企業開放使用,降低創新成本。
實施更加靈活的人才引進與評價機制,打破學科、體制、地域壁壘,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設立長期穩定的前沿探索基金,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高風險、高回報課題,健全科研容錯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環境。
同時,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科研機構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此外,通過設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項目,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難題。
社會文化層面,弘揚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章俊:首先,在數據開放方面,應加快建設國家級高價值數據庫,特別是醫療健康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在確保安全與合規的前提下,探索“可信數據空間”和“監管沙盒”機制,從根本上緩解數據孤島與模型訓練不足的問題,為人工智能和醫藥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在審評審批方面,需要持續深化制度改革。應推廣智能審評模式,將高頻事項實現自動化處理,縮短審批周期,提高監管效率。同時,完善創新醫療器械和人工智能產品的“附條件批準”機制,加快研發成果向臨床與產業的轉化。
再次,在算力基礎設施和人才供給方面,應形成公共與市場化結合的雙重支撐。算力層面,可以通過建設專項算力樞紐并給予財政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保障大模型訓練與醫藥研發的算力需求。人才層面,則需推動跨學科教育與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兼具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打造長期可持續的人才供給鏈。
最后,在創新生態環境方面,一是應建立動態化監管科學體系,避免“一刀切”抑制前沿創新,通過“監管沙盒”和真實世界數據應用為新技術提供試錯空間;二是要完善風險共擔機制,發揮政府基金引導作用,鼓勵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并推動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組建聯合體,分散研發風險;三是還需深化國際協同,積極參與全球標準制定,推動國產產品和服務加速“出海”,在開放競爭中鍛造長期競爭力與國際話語權。
理性布局與風險甄別:資本如何錨定新“新三樣”價值與避險
21世紀:如何看待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當前的投資價值?應如何合理配置資產,哪些特質的企業更值得長期關注,又需警惕哪些潛在風險?
田軒: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投資價值主要體現在技術突破帶來的產業變革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是技術迭代與政策紅利驅動的長期投資賽道,特別是相關領域已進入商業化落地關鍵期,相關企業盈利能力逐步顯現,資本市場關注度持續升溫。不過,需警惕部分細分領域估值泡沫化風險,機器人與AI領域存在部分企業估值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現象,一些企業短期股價漲幅已部分透支未來3-5年業績預期,技術落地進度若低于預期很可能導致估值回調,尤其缺乏核心技術的“概念型”企業風險更高;創新藥領域一般研發周期長(平均10年)、成功率低,單一管線失敗可能導致股價暴跌,部分創新藥雖獲批上市,但醫保談判降價幅度超預期,短期業績增長可能受壓制。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應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熱點,注重資產配置的多樣性與風險分散,可考慮通過指數基金或ETF等方式參與行業成長。從長遠來看,三大領域的發展仍處于上升通道,但短期內市場波動可能加劇,投資者需保持耐心與定力。具備核心技術壁壘、清晰應用場景和較強研發能力的企業更值得長期關注,如掌握自主可控算法、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高的機器人企業,或擁有創新藥研發管線并具備國際化潛力的生物醫藥公司。同時需警惕技術進展不及預期、監管政策變化及市場情緒波動帶來的回調風險。如密切關注創新藥企業在臨床試驗進展、產品注冊審批及商業化落地方面的動態,尤其是創新藥企業的研發成功率與專利保護期限;關注機器人企業的訂單落地能力與成本控制水平,以及AI企業技術迭代與商業化變現的平衡等,防范估值過高與商業化不及預期的風險。
章俊:截至2025年9月16日,人工智能板塊市盈率(TTM)為88.72倍,位于近十年94%的分位水平,已逼近歷史高位;創新藥板塊市盈率為62.10倍,處于近十年89%的分位水平,同樣處于偏高區間;機器人板塊市盈率為33.13倍,相對合理但也處于近十年64%的分位水平。當前估值普遍反映了市場對行業長期高速增長的樂觀預期,若技術迭代、商業化落地或政策推動低于預期,則存在階段性回調風險。
從投資配置角度看,普通投資者應堅持“核心、衛星”策略,將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作為衛星配置。在具體選擇上,更值得長期關注的是具備“三有”特質的企業:一是有真實訂單,能夠形成明確的營收兌現;二是有技術壁壘,核心專利與研發投入處于行業前列;三是有健康現金流,確保在高投入周期中保持財務穩健。典型方向包括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龍頭、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廠商,以及具備國際化能力的創新藥頭部企業。
投資者需警惕幾類潛在風險。一是估值泡沫風險,若盈利增速不達預期,高估值可能遭遇戴維斯雙殺;二是政策依賴風險,補貼退坡或醫保談判壓價可能沖擊盈利能力;三是技術迭代風險,若關鍵算法、核心零部件或臨床數據不及預期,商業化進程將受到拖累;四是國際化障礙,地緣風險與貿易壁壘可能限制企業出海和供應鏈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