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發布。《建議》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此外《建議》還對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部署,提出做強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做強國內大循環,是把握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和主導權的需要。從國際比較來看,大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在于具有較強的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有條件、也必然要走向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大國經濟。在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堅持做強國內大循環,加快形成強大國內經濟循環體系,才能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做強國內大循環不是只追求規模和增速,而是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這是一個將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過程,是高質量發展的表現。
因此,做強國內大循環意味著需要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持續增強,經濟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
做強國內大循環需要大力提振消費,堅持將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擴大消費需要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因此,要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尤其是以放寬準入、業態融合為重點擴大服務消費,打造消費新場景等,增加滿足人們需求的消費供給。
與此同時,只有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才能形成更多有效消費。《建議》在財政支出方面提出,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增加政府資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在擴大收入方面,《建議》強調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當財政支出與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做強國內大循環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只有暢通市場循環,才能做強國內大循環。對此,《建議》提出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規范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等舉措。應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種市場障礙,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
做強國內大循環,也更加需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創新更多高質量的供給,創造更多社會財富,不斷提高全民收入,才能讓生產與消費實現良性的強大的循環。做強國內大循環也有賴于政府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強化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揮好產業、價格、就業、消費、投資、貿易、區域、環保、監管等政策作用,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
做強國內大循環牽動著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也貫穿于產業、企業、地區、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的,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依托,是中國下一階段改革與發展體系中綱舉目張的主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