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將按下“加速鍵”

2025年10月31日 21:40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雷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北京報道

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對“十五五”時期如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進行了系統性部署。

10月31日,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邢翼騰在國家能源局2025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建議》中多次提及能源,明確“十五五”期間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能源強國。提出初步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推動能源資源基地布局優化、推進海洋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發展分布式能源、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確保能源資源安全等重大任務。

國家能源局將根據《建議》編制“1+5”能源規劃,科學研究謀劃目標指標、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舉措和重大項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建議,加強與省級能源規劃銜接指導,倒排工期、加強統籌,確保圓滿完成“十五五”能源規劃編制任務,以新型能源體系和能源強國建設成效支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圖源:21素材庫)

新型能源建設步入快車道

《建議》聚焦“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并為其注入了更為具體的實施內涵。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議》不僅明確了未來五年能源發展的核心任務,更在具體路徑上勾勒出清晰藍圖,標志著我國能源體系轉型進入全面深化與加速推進的新階段。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并非首次出現。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原所長李瓊慧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正式提出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頒布,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李瓊慧進一步介紹,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中明確了,2025年能源工作十大重點工作的第一項就是“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包括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體制改革為動力、安全充裕為前提、經濟可行為基礎,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為供應主體、化石能源為兜底保障、新型電力系統為關鍵支撐、綠色智慧節約為用能導向的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取得更大成果。

具體如何勾勒新時期“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路徑?《建議》具體提出了包括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推進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強國等內容。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敦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議》中關于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六條內容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內容呈現“總—分—總”的結構。第一條闡述我們的目標,即建立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隨后的四條內容分別從清潔能源、傳統化石能源、智能電網與微電網、儲能與抽蓄以及用戶側四個維度展開,這些對應于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源、網、儲、荷四個方面。最后一條涉及市場機制,它構成一個總體保障框架。

“回顧過去的傳統電力系統,其投資與建設主要發生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之前。”劉敦楠表示,在構建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時,必須高度重視市場機制的引領作用,以保障該系統在經濟上可行、高效率低成本、市場化運作且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最終的制度保證。

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

《建議》進一步提出,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其現實緊迫性與復雜性正日益凸顯。如今,非化石能源成為新增電力供應的主體。過去4年,我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4%為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截至今年7月,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了22.3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的60.8%。

風電光伏充分發揮轉型“主力軍”作用。“十四五”以來,我國風光發電年度新增裝機進入了“億千瓦級”規模。“與此同時,風光的超目標發展也帶來源網荷儲發展不協同問題,突出表現為源的發展快于網和荷。”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慧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部分風光項目與本地負荷、外送通道不適配,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棄風棄光問題。

面對這一系統性難題,《建議》明確提出了“堅持風光水核等多能并舉,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的解決路徑。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劉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風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充分消納和高效利用,需要發揮非化石能源品種之間多時間尺度互補效應,不斷提升波動性電源發電功率預測精度,有效保證輸出電力穩定性,持續提高有效容量水平,同時也要科學合理配置長短時調節資源,既要支撐多能互補一體化高效送出,又要保證源網荷儲一體化多元協同,進一步因時因地制宜細化落實“適當放寬利用率“政策,構建新能源合理利用率實施體系,支撐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是打破資源稟賦約束關鍵舉措,本質就要求在調節資源存量挖潛和增量優配上實現高效協同,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柔性交直流等先進輸電技術,逐步提升外送通道清潔能源電量占比,充分利用受端市場空間,另一方面要求依靠區域產業加快升級,順應產業轉移趨勢,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數字中心等新業態,持續提升本地消納空間。同時,要創新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協同管理機制,以及適應高比例新能源的市場機制,激發常規電源保供和調節能力,充分保障新能源在成為裝機主體基礎上加速向電量主體深刻轉變。

市場機制激活新型能源體系活力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既需要堅實的硬件基礎,也離不開靈活的市場機制。《建議》提出,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加快智能電網和微電網建設。將其置于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位置。

儲能領域正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5年增長了將近30倍,相當于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了“巨型充電寶”。

“儲能行業必然迎來爆發式增長,目前只是剛剛開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方面是儲能要向更大規模、長時儲能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向構網型方向發展,提高對電網的頻率和電壓的支撐能力,更靈活地提供各類輔助服務。過去三年,中國的并網儲能規模每年翻一番,類似的增長速度很可能在“十五五”期間延續。

儲能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正與層出不窮的能源新業態深度融合,共同重塑電網的形態與運行邏輯。

劉俊表示,新型儲能建設周期短、布局靈活、響應速度快,依托先進控制技術,可充分發揮頂峰調峰、調頻調壓、備用、黑啟動甚至慣量支撐等多種功能,未來還將進一步發揮跨周/季等長周期調節平衡功能。從技術發展路徑來看,需推動短時與長時新型儲能并重發展,加強構網型儲能研發。一是重點發展低成本高功率的鋰/鈉離子電池/電容等短時儲能技術; 二是加快長壽命低成本本征安全的固態電池、先進壓縮空氣、液流、熔鹽等長時儲能技術攻關;三是加強構網型技術攻關,完善明確涉網技術標準,引導構網型、跟網型儲能合理配比。對于智能電網、微電網而言,需要進一細化明確不同類型和時長儲能在系統中的規模、結構、布局及功能定位,以功能定位為抓手,推動儲能規模結構與技術創新一體化規劃。

《建議》還提出,加快健全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和價格機制。

對于市場機制改革,劉敦楠認為,最迫切的任務是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建立多元價值的電力市場體系。

他解釋說,傳統電力價值主要體現在可隨負荷調節的電能量上。未來,必須將新能源的電能量價值、靈活資源的調節價值以及保障電網安全的可靠性價值等進行區分,并通過市場機制分別給予合理回報,從而激勵靈活性機組、儲能和需求側響應等資源獲得充分發展。

而對于企業來說,“價格波動加大、用電結構復雜”的新型電力環境是需要面對的挑戰。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吳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于企業而言,新型電力系統意味著從“固定電價時代”邁入“波動電價時代”。電價不再單一穩定,而將隨市場供需、時段與區域差異而動態變化。企業需積極調整用能策略:一是通過參與中長期合同與現貨交易相結合的方式,平衡成本與風險;二是利用分時電價、需求響應、儲能和自建光伏等手段,實現負荷側靈活調節,降低峰時用電成本;三是強化能耗監測與數據分析能力,優化生產調度與能效管理。總體來看,未來的競爭力不僅取決于生產效率,更取決于企業對電力市場變化的適應與響應能力。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亚洲成年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内妇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 亚洲少妇欧洲少妇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