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文靜 甘肅文縣報道
10月27日是國際熊貓日,該全球性主題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辦公室于2017年倡議發起,旨在以大熊貓為旗艦物種,呼吁社會各界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全球生態可持續發展。
“我們正面臨著氣候變化和自然喪失的雙重危機。過去50年間,全球受監測野生脊椎動物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73%。標志性生態系統正在逼近可能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在舉行的2025國際熊貓日“自然向好”論壇上,WWF全球總干事克思婷·斯海特(Kirsten Schuijt)說。
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志性物種,中國特有物種大熊貓正以“一熊之力”帶動其他瀕危物種及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傘護物種”大熊貓的棲息地,就同時保護了四川羚牛、川金絲猴、朱鹮等8000余種動植物,維護了生態平衡。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中國野生大熊貓受威脅等級也從“瀕危”降為“易危”。
其實,“滾滾”不只在動物園里賣萌耍憨,在誕生諸多網紅圈養“大熊貓”和明星飼養員的同時,更多的大熊貓守護者“歸隱”在山野間,很少為外界所知。去年底,自然資源部部長關志鷗表示,目前全球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達757只,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增長到1900只左右。
本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掛牌成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了常年在甘肅片區野生大熊貓數量最多的地方白水江片區工作的劉萬年,他剛從白水江分局副局長被任命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副局長。
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副局長劉萬年 杜武林/攝
在甘肅,他是進山見過野外大熊貓最多的人。“保護大熊貓野外棲息地不被破壞,就是對大熊貓和其他珍稀物種最大的保護。”和野生動物打了30多年交道的劉萬年說,根據第四次全國調查,這里生活有111只野外大熊貓。
野生動物眼神和動物園里的不一樣
21世紀經濟報道(下稱21世紀):您進山最多的時候一次見了多少只野外大熊貓?
劉萬年:1993年,我第一次在野外見到大熊貓。這些年除了金貓,我基本把白水江區域內的保護動物都見了。
最多時兩天見到了4只野外大熊貓。頭天進去就見到一只熊貓幼崽,肯定有母親在旁邊,這樣算起來實際遇到了5只熊貓。
那是2019年春季,我在碧口保護站的李子壩區域,第一天沒按常規監測線路走就看到了大熊貓,整個過程不過10秒鐘。第二天快到中午時,我們在溝里和一只熊貓不期而遇,它看了一眼就走了。隨后我們撿拾了這只大熊貓的新鮮糞便用于后續研究,繼續沿著溝往下走時聽到了熊貓叫聲。它們在溝對面的兩顆紅樺樹上,一個左側樹往上,一個右側樹往下,大概停留了10來分鐘。
如今,在位于邱家壩的核心保護區,你不一定能看到大熊貓,但它可能在某棵樹上看著你,邱家壩周邊山梁就是大熊貓棲息地。
21世紀:您在野外看到的大熊貓有什么不同?
劉萬年:我們用紅外相機拍到的野生動物眼神很自然,和動物園里的不一樣。
野生動物在不被打擾的家園里保留了原生的狀態。主要是因為在野生大熊貓最多的岷山片區,白水江區域棲息地集中連片,連通性最好。
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園區總面積18.2萬公頃,核心保護區就有10萬多公頃,里面長約100多公里都是無人區,沒有道路,沒有礦產開發,沒有人探險,不像別的棲息地有公路、水電站或者旅游設施。
專注于大熊貓棲息地保護
21世紀:白水江走過了怎樣的一段保護歷程?
劉萬年:在1978年,國家林業局設立了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什么在白水江?因為岷山的竹子大面積開花,加上當時偷獵盜伐較多,所以當時很多專家給中央建議在這里設保護區。
70-80年代主要是救護大熊貓。那時,老百姓在地里干活經常看見大熊貓。竹子開花后,我們開展了對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病餓大熊貓救護工作,馴養場就是80年代初期開始建設,最早建在白馬河保護站,后來邱家壩建好后才搬上去的。我們最多的時候搶救了10來只大熊貓。
竹子開花更新完以后,大熊貓的食源恢復了,救護的大熊貓就少了。那時,國家立足于突破大熊貓繁育難點,把我們救護的熊貓送到四川集中開展繁育,以豐富基因多樣性。白水江救助的野外大熊貓全部被調過去了。不管哪里繁育技術突破,都是國家的技術突破。
90年代,我們專注于大熊貓棲息地保護。1993年-1995年,岷山摩天嶺區域竹子又開花,我們再次開展大熊貓救護并投食,基本緩解了大熊貓的饑餓狀況。
90年代早期是自然保護壓力最大的時候,村民對資源利用率高,需求比較大。那時我們全面進行資源管護,打擊偷獵盜伐行為。保護形勢轉變較大的是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實施以后,對自然的掠奪少了,自然管護難度也變小了。
2000年-2020年,從資源管護到科研監測。2008年5.12地震后,偷獵盜伐幾乎沒了。最大的轉變是村民建房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對森林資源的需求就少了。從那以后,我們轉為科研監測,人工放置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
野外安裝紅外相機 杜武林/攝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開始于2017年。我們對森林資源開展“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每年開展資源管護行動,包括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態環境整治等。
2021年,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在立足保護的同時多了共建共享。
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的美麗景色 杜武林/攝
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李子壩村里的高山茶樹 杜武林/攝
白水江一直是國家林草局直屬保護區,也是國家示范保護區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任何時候,把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好都是大前提。
21世紀:白水江園區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最大難題是什么?
劉萬年:管護難度大。保護區面積大,南面靠四川廣元市青川縣的唐家河,再往西是綿陽市平武縣的王朗、阿壩州九寨溝縣的勿角等,它們都是相對較小的保護區或保護地。白水江園區沒有一個固定的出入口,好多條溝都可以進到區域。遇到春季防火期,保護站人員每天都在山頭地塊,和村民一起管護。由于進山口太多,不可能全天候值守,只能用卡口和視頻監控的方式監測人類活動等。
21世紀: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正式掛牌后,您有哪些新的期待?
劉萬年:一是利用先進技術建設智慧管理國家公園。二是歡迎從事智慧管理和高新技術的人才能積極投身到國家公園建設。三是加強和其他國家公園片區和保護區的合作。希望白水江除了有野生大熊貓,也有遷地保護的大熊貓讓公眾了解。此外,白水江白龍江北岸的紅銅河流域大熊貓潛在棲息地森林植被非常好,可以作為大熊貓野化放歸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