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證券沈明高:加快構建“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能級”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5年11月04日 11:41   南方+

面向“十五五”,中國式現代化進入由量到質躍遷的關鍵期——如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把握主動、塑造新優勢,成為全局性議題。近日,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專訪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產業研究院院長沈明高。

沈明高認為,總需求不足成為現階段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十五五”期間,應完成“兩大轉換”——重塑供需結構、完善創新制度;以“科技向上×消費提質”為雙輪,鍛造“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能級”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AI+成為先導產業群,并以更具包容性的資本市場與更有效的創投風險分擔機制打通“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

在區域實踐上,他指出,廣東與粵港澳大灣區要用好超大市場與應用場景,把內需做成“新需求”、把科技做成“新供給”,抓住智能制造與供應鏈出海兩大賽道,率先把新質生產力轉化為新的國際競爭力。

承壓與突圍:

以重塑供需結構與制度創新增厚增長韌性

南方日報:您認為,“十五五”期間我國在經濟發展中最需要解決的核心矛盾或約束在哪里?

沈明高:過去五年,我國新舊動能轉換明顯提速,既有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倒逼,也有房地產調整等內部因素驅動,總需求不足成為當前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制約。同時,科技創新的實力與規模優勢逐步顯現,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為通用技術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與我國大市場、大場景高度契合。

未來五年,消費與科技正成為一個硬幣的兩面,相互制約、相互成就。打開需求天花板,既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在中美競爭中為我國科技創新拓展更加廣闊的空間。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其增長模式與中小型國家的主要區別在于,有條件用好科技與消費兩個增長輪子,逐步構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中首次提出的“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相對自主且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南方日報:面對全球經濟格局加速演變與內部結構性壓力交織的局面,您如何解讀《建議》中體現的“應變局、開新局”的政策邏輯?

沈明高:過去十年來的實踐表明,大變局正逐漸轉為大定局。全球化之變,已演變為中美競爭;外部的變局以及國內房地產等結構性調整,已催生了我國高質量發展這一具高度確定性的新主題。

《建議》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既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更要兼顧質與量的平衡發展,以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未來五年,我國經濟開新局,關鍵在于實現兩個重大轉換。一是重塑供需結構,全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供需平衡發展提升經濟增長的韌性。二是完善全面支持創新的制度安排,逐步實現從科技創新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的角色轉換,通過規模化培育新質生產力來提升我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

南方日報:如果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建議》的核心戰略指向,您會選哪些?這些關鍵詞背后,體現的是怎樣的階段性判斷?

沈明高:我理解,三個關鍵詞可以初步概括《建議》的核心戰略指向,即科技向上、改善民生、以“量”促“質”。

首先,我國科技創新正在形成規模優勢,蓄積可持續的科技向上勢能。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獲得私募投資的初創企業數量和規模均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我國在研的首創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的比例超過20%,同樣躍居全球第二位。高端人才優勢、產業規模經濟優勢、企業創新投入和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友好型政策支持等,正逐步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十五五”時期我國有條件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從創新跟跑者躍升為領跑者。

其次,國際經驗顯示,民生改善最快的“甜蜜點”一般出現在經濟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工業化中后期”或“經濟起飛后的持續增長期”,這個時期經濟已有雄厚基礎,也可以善用財力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品投資。從現在到2035年,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關鍵十年,《建議》提到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有條件取得實質性進展。

最后,《建議》首次提出,要“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體現了供需平衡發展的戰略構想,其中“新需求引領”彰顯了以“量”促“質”的新思路。

高質量發展及產業重塑:

以體系重構與先導集群帶動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南方日報:“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被列為《建議》的核心目標之一。在您看來,哪些指標或現象最能真實反映這一目標的階段性進展?

沈明高: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有效率的增長。《建議》明確列出了若干可以量化的指標,以反映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進展,包括:第一,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短期而言,同樣重要的是確保名義GDP增長處在合理區間,因為名義GDP增長與企業營收和居民收入增長高度相關。第二,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這要求有配套的統計數據如資本存量等支撐。第三,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為此《建議》還要求“健全服務業統計監測體系”。第四,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持續增強,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未來企業為滿足國內需求的生產占比將逐步上升。此外,長期而言,我國更多由內需驅動增長的模式,將為人民幣可持續升值和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提升人民幣資產吸引力。

南方日報:《建議》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十五五”的首要任務。您認為當前我國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最需要突破的“卡點”在哪里?

沈明高:“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現代化產業初步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概而言之,需從“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能級”三個方面突破關鍵“卡點”。

“高科技”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工業革命以來,蒸汽機的發明突破了人力、畜力的限制,人類進入機械化時代;電力的發明突破了動力限制,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和普及,突破了空間限制,人類進入電子化、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突破智力限制,人類將進入智能化時代。面向未來五年,《建議》明確了要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其實質就是要實現前幾個科技周期中形成的機電技術與孕育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

“高附加值”是一個產業體系可持續的基礎,需要培育一批能夠通過構建自己獨特的、難以復制的核心優勢,在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占據有利位置,擺脫“內卷式”競爭,從而引領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高盈利企業。高附加值企業與高科技企業有較高的重合度,但也包括卓越的品牌價值與市場定位、領先的商業模式與生態系統、先進的供應鏈管理與整合能力等可以穿越傳統、現代與未來產業領域的企業。

“高能級”是一個動態概念,指一個具技術迭代能力的產業體系,主要標志是能夠抓住每個重大科技周期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培育出一批具全球競爭力的高市值企業。以美國為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每20年就會出現一批新生力量,前十大市值上市企業的汰換率高達60%-80%。這些核心鏈主企業,是新科技周期領軍企業,是能夠做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優秀企業。《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就是要攻關突破具產業共性的關鍵技術環節,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建設“高能級”現代化產業體系。

南方日報:哪些產業將成為未來五年的“先導產業”,更值得關注其政策動向與資本布局機會?

沈明高:先導產業是一個動態的、戰略性的概念,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處于技術前沿、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并且能夠對一系列相關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起到引領和驅動作用的產業,是未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導航儀”,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

人類正處在以人工智能技術或數智技術革命的早期,我們認為,基于人工智能底座技術包括能源、算力、數據和算法(大模型、垂類模型)形成的AI+生態,很可能是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核心先導產業,具備前沿、潛力、規模和帶動效應等特征,正在重塑從醫療到金融、從制造到交通的幾乎所有行業,也涵蓋《建議》中提到的氫能與核聚變能、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未來產業。

激活市場動能與企業活力:

以資本市場適配性改革和投早投小投新機制培育新動能

南方日報:“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仍是主線。在當前階段,您最期待在哪些領域看到機制性突破?

沈明高: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要素跨期、跨空間有效配置,提升產出效率。

從宏觀面看,圍繞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定價功能,以優質優價引導要素自由流動,實質性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是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的核心機制。

從微觀面看,科創經濟時代中美競爭和競賽的核心,是誰能讓具潛力的科創企業盡早參與市場資源配置,獲得資源支持科技創新與技術迭代,更快實現規模化發展。在這方面,兩個關鍵的機制性突破值得期待。

一是《建議》重申要“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這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安排。全球經驗表明,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不在于追求個體上市企業的必然成功,而是致力于營造一個能夠促使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的市場環境。以美國資本市場為鑒,二十年前上市的科技企業,至今的存續率僅約7%。盡管大量科技企業最終未能存續,但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上市企業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可持續融資、實現規模化發展,就足以帶動市場整體向上,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長期回報,吸引長期資本投資,形成資本與創新的良性循環。

二是《建議》首次明確提出要“發展創業投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很有針對性。新型舉國創新體制是我國的制度優勢,國家、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資金直接投資于R&D和初創企業,是一種國家直接承擔風險的方式,已成為最近幾年來支持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的重要資金來源。然而,由于國有資金風險偏好相對較低,其投資更適用于中后期確定性較高的企業或項目,對早期創新和創業的投入仍相對不足。為進一步鼓勵投早投小投新,建立國家與社會資金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包括但不限于劣后機制等,既可以通過杠桿放大國有資金的規模、引入社會資本,還可以讓更多早期初創企業獲得資金支持,增加創業成功的概率。

南方日報:從企業視角看,提振經營預期與穩定投資意愿至關重要。“十五五”階段,您建議從哪些政策抓手著力激活企業活力?

沈明高:影響企業預期和投資意愿的因素很多,從未來五年的角度看,國內房地產軟著陸,中美競爭進入新常態,科技向上趨勢進一步確立,消費增長趨勢穩固,進而推動名義GDP增速觸底反彈,可以實質性改善企業預期,激發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活力。

動能轉換與角色躍遷:

廣東要以“三個優勢”撬動“兩大賽道”

南方日報:廣東作為市場化改革走在前列的省份,在產業體系、外貿結構、金融支持體系方面具備基礎優勢。在“十五五”階段,您認為廣東最具突破潛力的方向是什么?

沈明高:廣東可以充分利用三大優勢,即區位優勢、產業應用場景優勢以及地方政府負債率相對較低的優勢,在“十五五”期間為實現增長動能轉換、創新角色轉換走在全球前列。

一是全面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鏈。《建議》首次提出,要“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滾動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智能制造時代,機器人/具身智能產業鏈很可能崛起成為新一代核心產業,未來有潛力與智能汽車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產業鏈。機器人/具身智能產業鏈完整,覆蓋從能源、數據、算力等底層技術產業,智能大模型、垂類動作模型等軟件產業,電機、傳感器、一體化關節等核心部件產業,以及場景應用等多形態智能終端產業,以“機電技術+數智技術”的集成發展為技術底座,“軟(件)硬(件)結合”強化制造業“腰部力量”,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大灣區智能制造產業鏈體系。智能制造產業鏈通用性高、產業溢出效應顯著,其發展可以帶動包括無人駕駛、低空經濟和“AI+醫療”等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優勢。

二是以產業升級和產業出海為契機,打造供應鏈出海平臺,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建議》高度重視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發展,特別提出要“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隨著我國制造業實力提升,中間品在外貿中的地位持續提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出海之后,東南亞對我國制造業中間品,尤其是紡織、金屬構件、電子與電氣設備部件的需求不斷上升。作為我國制造業重鎮與外貿大省之一,廣東在電子、電氣、精密儀器等高附加值產品上有相對優勢,能很好滿足東南亞對此類產品的旺盛需求。廣東制造業結構與東南亞需求互補,未來廣東有條件成為東南亞制造業中間品供給中心,為東南亞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中間品,從“貿易出海”深度轉向“供應鏈出海”,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全面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

(來源:南方+)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一级域名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久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 亚洲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日本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