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張欣 實習生王子穎 深圳、北京報道
黃金征稅新政就像一塊投入市場的石子,讓本就不平靜的金價波動市場再掀漣漪。
近期,國內金價在突破1000元/克關口后,回撤到920元/克附近震蕩,但仍處于金價高位。11月3日,“黃金征稅對普通人買金飾沒影響”登上熱搜。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已就黃金稅收新政作出解讀——個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物品(包括黃金首飾)屬于免征增值稅范疇。但需注意“經營行為邊界”:若個人頻繁、大規模銷售黃金飾品,可能被稅務部門認定為“經營性銷售”。
“還好趕在政策前下手了!”郝帥摩挲著剛買的金手鐲,語氣里滿是慶幸。這位計劃給家人送禮物的消費者,在金價回落到913元/克時果斷下單,沒想到第二天突然就出了黃金稅政策。
近日,本報記者赴深圳水貝市場深入采訪發現,原本黃金飾品價格為“金價*克重+手工費”,現在是“金價(1+7%)*克重+手工費”,直接推高了實物黃金的購買成本。
與此同時,商家們對著不算密集的客流輕嘆,消費者們則在金價跌宕起伏與稅收新政的雙重影響下,演繹著各自的攢金故事——剛需族鎖定預算果斷出手,投資者放慢定投節奏,還有人趁機賣出閑置黃金“小賺一筆”。
剛需族的堅定:30萬婚金早鎖定,習俗與愛意不打折
“對我們來說,結婚黃金是必需品,所以當時看到合適就買了。”黃女士的婚期定在明年6月,今年2月,她頂著一路飆升的金價,按30萬元預算完成了黃金采購。
“這是我們這邊的習俗,身邊人結婚都會買。”黃女士表示,雖然也會購買其他奢侈品和結婚飾品,但絕不會用其他材質替代黃金。“黃金是(結婚的)傳統,也是(美好的)寓意,其他東西替代不了。”
挑選首飾時,金價的起伏也曾讓黃女士猶豫,但結婚“三金”的剛需屬性讓她最終果斷出手,如今看著黃金稅出臺后上漲的報價,她暗自慶幸當初的決定。
和黃女士一樣堅定且幸運的還有郝帥。他一直想給家人買只金手鐲,前一段時間金價漲到950元/克時,他覺得價格偏高選擇再等等,直到金價回落到913元/克才果斷下手。讓他沒想到的是,購買時間正好卡在黃金稅政策出臺前一天,成功避開了政策帶來的成本上漲,他忍不住感嘆:“這次出手真是太果斷了!”
“金豆豆”女孩的定投節奏:從果斷靈活到放緩購買
2025年2月,金價的持續波動與上漲讓27歲的陳女士對黃金有了新的認知:“原來黃金不只是用來裝飾的首飾,更具備實實在在的投資價值。”而全球央行連續多個月增持黃金的新聞,更讓她堅定了信心,“最懂行的機構都在入手,足以說明黃金的保值屬性”。

(深圳水貝現場,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邊萬莉拍攝)
經過三四個月的觀察,陳女士發現當年5月金價處于755-770元/克的相對低位,性價比突出,于是正式開啟了自己的黃金投資之路。

(圖片來源:上海黃金交易所)
“購買金豆豆已經成為我的儲蓄習慣之一,我把它看作黃金定投。”陳女士分享道,“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儲蓄變得很有儀式感和成就感。”
“我個人更偏向隨心情購買,但這個心情是基于對市場的判斷。”陳女士說明了自己的購買策略,“覺得金價相對合理或回調時就會出手,沒有嚴格規定每月必須買。每次一般買1到2克,壓力不大,也比較靈活。”
她還向記者分享了自己不同行情下的調整策略:“之前在暑假金價較低時,我一次性配置過一根10克的小金條。現在金價漲起來后,就換成細水長流的方式,慢慢積累。”
不過,近期的市場變化讓她放慢了投資腳步。陳女士最初是從微博熱搜和小紅書了解到黃金稅政策的,“開始刷微博看到相關詞條上了熱搜,點進去是政策公告片段和財經博主解讀,說黃金要按投資性和非投資性分類收稅”,后來在小紅書刷到具體政策內容,網友還討論了場外買金條成本會變高、有品牌金店下架部分金條等信息。

(深圳水貝現場,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邊萬莉拍攝)
“一開始沒太當回事,就簡單看了看,沒細究具體內容。”直到她重新點開常買的金豆豆鏈接,才發現不對勁,“之前金豆豆基本比大盤價高十幾塊手工費,現在普遍漲到高七八十塊,水貝那邊的報價也明顯比大盤價高出一大截”。
談到金價波動與新出的“黃金稅”政策,陳女士坦言:“這個政策對我的影響還挺大的,直接讓我暫時打消了購買的想法,也明顯降低了我買黃金的熱情。現在我是暫停購買的狀態,不會像之前那樣靈活入手了,更多是持觀望態度。”
稅收成本在她的決策中權重很高,“我買金豆豆本來就圖性價比和小成本攢金,成本一高,之前的優勢就弱了,自然就沒那么想下單了”。她補充說,如果只是大盤價高還能接受,大不了多等一陣回調再買,但政策出臺后就不一樣了。
對于接下來的購金計劃,陳女士有著清晰的規劃。她表示暫時打算維持靈活購買狀態,不會完全停下來,但也不會盲目加倉。“金價回調到相對合理位置就少買一點(1克);如果行情波動大或稅的影響不明朗,就多觀望、少出手,放慢節奏。”陳女士說道。
攢金路上的變與不變:短期觀望,長期堅定
在深圳水貝的黃金商鋪,記者走訪發現,工作日的市場不算冷清,但比起政策出臺前,人流量明顯減少,下午和周末才是客流高峰。
店主們的心態也各不相同。有的直言“成本最后都加在客戶身上”,語氣坦然;有的則對著稀疏的客流發愁,“再這樣下去可能開不下去”;有的主動招呼顧客“先看款式,價格上可以優惠點”。
本報記者了解到,11月1日,黃金稅政策出臺正值周末,水貝市場依然參考此前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金價報價,當日水貝大盤金價報931元/克。11月3日,商家們面對新政報價不一,此前的金貝大盤金價報價邏輯已沒有參考意義,加稅幅度有高達10%,也有按照7%加點,還有更低加點,亦或是暫時不加點。
消費者的觀望情緒則更為普遍。一方面,黃金行情跌宕起伏,暴漲后又回調,不少人想再觀察下金價走勢;另一方面,黃金稅政策橫空出世,初期對市場黃金報價影響不一,加重了消費者的觀望心理。有些消費者認為當前金價過高,后續可能會降下去;還有人覺得市場對黃金稅政策仍處于調整適應階段,商家的加價策略或許會調整。目前,水貝市場大盤金價已經調整加稅后的報價,即金價基礎上加點7%。
從整體采訪情況來看,黃金征稅新政帶來的變動,讓消費者們紛紛調整策略,但不變的是對黃金保值屬性的認可。
“黃金稅”政策出臺后,陳女士開始考慮調整資產配置。“目前來看,確實有可能會更偏向積存金、黃金基金這類紙黃金。”不過她暫時還沒調整份額,“主要是還想再觀望一陣,看看實物黃金的價格會不會穩定下來。畢竟我之前習慣了手里有真金的踏實感,一下子轉方向也需要再適應適應,不會太著急做決定”。
黃女士也抱著長期看好的心態,她向記者透露了新的投資計劃:“我們準備在金價回落的時候再買一些黃金作為投資。”不過她也坦言,最近金價起起伏伏,目前還在觀望中。“有閑錢就會考慮買點,畢竟普通人很難買到最低點的。反正結婚要用的已經買好了,這些算是額外的投資。”
而另一邊,金價的波動和政策變動,還催生了一批“反向操作”的消費者。
李靜就是其中之一。她翻出抽屜里閑置的黃金首飾,一股腦全賣給了回收平臺,“這些首飾好多年沒戴了,放著也是浪費。”
看著賣出的金額,李靜很滿意,“買了這么久不僅沒虧,還小賺了一點,剛好變現補貼家用”。據她回憶,在金價高漲的那段時間,某回收平臺門前排起了長隊,都是賣黃金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攢金的初心從未改變——有人為了婚禮的儀式感,有人為了長期的財富積累,有人則在買賣之間找到平衡。隨著市場逐漸適應政策,這些關于黃金的故事,還將繼續書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