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北京報道 1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分類引導新能源開發與消納、推動新能源消納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新型電力系統對新能源適配能力、完善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強化新能源消納技術創新支撐等多項重點任務。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指導意見》為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系統而明確的實施路徑。企業應把握每年至少新增2億千瓦新能源消納空間,積極參與新能源建設。此外,在新能源與算力設施協同發展政策背景下,企業可通過綠電交易與靈活調控開拓市場,并布局多元化儲能技術路線以應對系統調節需求。

每年新增至少2億千瓦新能源消納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規模高速增長、占比快速提升?!笆奈濉币詠?,我國風光發電年度新增裝機進入了“億千瓦級”規模。今年,我國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簡稱NDC),明確提出,到2035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新能源裝機量將持續上漲,消納壓力也在持續增加,如何統籌好新能源發展與消納已成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議題?!吨笇б庖姟诽岢觯?030年,協同高效的多層次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基本建立,滿足全國每年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納需求。
長期以來,新能源消納工作主要聚焦于省內集中式新能源。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新能源開發模式日益多元,《指導意見》提出將新能源開發消納劃分為5類,統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與就地消納,優化水風光基地一體化開發消納,推動海上風電規范有序開發消納,科學高效推動省內集中式新能源開發消納,積極拓展分布式新能源開發與消納空間,進一步明確分類施策要求。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風光電裝機超17億千瓦,這意味著2026—2035年間每年新增風光電裝機規模平均約1.8億千瓦—2億千瓦。此次《指導意見》確認“十五五”期間每年要有新增2億千瓦的風光電的消納能力,就是要確保2035年目標的完成。
何繼江進一步表示,相比2023年風光新增裝機2.93億千瓦,2024年新增3.57億千瓦和今年1—10月新增3億千瓦的數據,每年1.8億千瓦的目標不算高,但由于近幾年風光電裝機量快速增長,使得電網消納能力面臨巨大挑戰,未來5年,總計10億千瓦風光電的消納能力的提升將使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完善儲能等容量電價機制
在保障新能源消納的同時,構建與之匹配的調節能力體系成為關鍵環節。《指導意見》提出,落實完善促進新能源就近消納的電價機制。健全完善煤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容量電價機制。其中,關于儲能容量電價目前備受市場關注。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
“今年1—9月,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39%,風光電的電量占比相比去年增長了4個百分點,‘十五五’期間風光電還將繼續高速增長,電力系統迫切需要更多的靈活性來應對波動性的風光電?!焙卫^江表示,《指導意見》明確要健全完善煤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容量電價機制,將促使煤電從基礎保障性電源向支撐調節性電源轉變,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的建設將得到鼓勵,在中東部缺乏抽水蓄能場址的地方,健全完善容量電價將激勵新型儲能快速發展。
這一機制將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專家鐘鳴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煤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容量電價機制”,突破了以前的市場發展限制,顯著提升了煤電、儲能等資源的經濟性和投資吸引力,也將推動整個產業鏈發展。該政策使得新能源建設和消納相關企業迎來發展的新一輪周期。
在具體實施層面,鐘鳴表示,未來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制定整體的政策規劃,也就是政策許可。各地方政府發展改革委和價格主管部門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具體地方政策細節和電價情況以及本地電力市場建設;類似以前新能源消納補貼,電網公司是容量電價執行主體,最后整體需要在電力監管部門監管下進行。
算力、儲能新機遇
新的市場機遇正在到來。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新能源消納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方面,《指導意見》重點提出加強新能源與算力設施協同規劃布局及優化運行,推動算力設施綠色發展。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算力設施被列入重點支持方向,預計會對算力產業與企業產生多方面的直接影響。算力項目在選址與規劃階段需將區域新能源布局納入考量范圍,優先考慮鄰近可獲得穩定綠電或具備靈活接入能力的區域。此外,運營策略將向可調度性與市場化響應傾斜,算力企業需具備分鐘級甚至秒級的負荷調節能力以參與需求響應、現貨市場及輔助服務,從而開拓新市場。
王科認為,綠色電力合約與可追溯的碳核算將成為算力企業獲取融資與市場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并且,合規與技術標準要求將提高,算力機房須滿足并網性能、能耗統計與綠色認證等新要求。因此,算力企業應在項目前期完善能源協同方案,提升靈活任務調度與市場接入能力,并將綠色電力供給與碳價值轉化為商業化產品。
除了算力領域,儲能技術的創新突破也被置于關鍵位置?!吨笇б庖姟分攸c提出創新應用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加快突破大容量長時儲能技術。
“《指導意見》明確支持多元技術路線并加快突破大容量長時儲能,進一步明確了儲能技術與儲能基礎設施在新能源調控方面的重要地位?!?/strong>王科介紹,就技術特性而言,鋰離子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與毫秒—秒級響應特征,最適合承擔快速調頻與短時調峰任務;液流電池因循環壽命長、安全性高、放電時長久的特性更適用于中長時削峰填谷;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與新型重力儲能在實現大容量、長時放電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適合承擔區域性基礎調峰與跨日、跨季的能量平衡;光熱與合成燃料類路線則在特定資源與場景下為長時調峰提供補充方案。實際工程中,采用“鋰電+長時儲能”的混合系統可覆蓋從秒級頻率響應到多小時、乃至跨日的能量調節需求。
基于儲能技術的特質,王科建議,儲能企業短期應用鋰電儲能提升安全與成本效率,同時布局液流、重力或壓縮空氣等長時技術的示范與規?;窂剑詰獙Α吨笇б庖姟匪鶑娬{的“大容量長時儲能”需求。
何繼江也表示,建議企業積極分析當地風光電發電量的占比情況,分析當地電網的消納能力,消納挑戰越大的地方,電力市場中峰谷差價越大的地方,對儲能的需求越大,企業應積極開展儲能項目儲備,并因地制宜設計合適的儲能技術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