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經略海洋命題:如何靠“數”與“企”,打開增長新藍海?

2025年11月12日 07:59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柳寧馨
從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實踐看,至少有兩個思路可為全國提供探索樣本,一是科研轉化快,二是數據賦能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 杭州報道

浙江作為海洋經濟大省,緊扣科技創新、數字賦能,正在為我國探索出一條高質量“藍色經濟”之路。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堅持陸海統籌,提高經略海洋能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強海洋科技創新,鞏固提升海洋裝備制造業優勢,壯大海洋新興產業。

浙江如何加快實現海洋科技創新?又為其他省份提供怎樣的樣本和借鑒?

浙江向海洋突圍已列為全省發展重點之一。2023年底出臺的《浙江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倍增行動計劃》提出,2030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翻一番。

隨后,浙江在2024年成立了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廳,這一年,浙江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2012.4億元,同比增長6.5%。在2024年底,浙江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出臺專項行動計劃,直擊科創痛點。

浙江的優勢是民營經濟發達,技術與應用快速對接,同時,浙江的數字經濟基礎好,海洋大數據在浙江推進較快。浙江的短板則是原始創新不足,海洋院所、科創團隊短缺。

(浙江象山縣黃避岙鄉斑斕海岸線,拍攝/柳寧馨)

從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實踐看,至少有兩個思路可為全國提供探索樣本,一是科研轉化快,二是數據賦能強。科研成果迅速落地產業鏈,數字技術驅動生產與治理,形成藍色經濟“浙江路徑”。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處處長白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浙江在“數字海洋”和“人工智能+海洋”領域的布局,是基于浙江省數據強省及數字經濟產業基礎,與海洋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單位在海洋科技、人才、平臺和海洋成果產出積累的相結合,為全國探索了一條可復制的路徑。

海洋科創模式

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面,浙江正在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海洋版本”。

10月22日,首屆海洋潮流能發展大會上,百兆瓦級潮流能規模化利用項目正式簽約,這意味著浙江舟山計劃建成國內最大潮流能發電站。浙江擁有豐富的潮流能資源,經歷了技術和工程突破后,已落地規模化產業應用,是未來海洋新興產業的一個重點方向。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總工程師林東在該項目簽約后發文感嘆,“LHD潮流能從2009年4月開始研發,走到今天用了16年,這是原始重大創新的時間規律,也是中國企業發展未來一定要走的路。”

在浙江,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海洋領域積極布局,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

企業牽頭的海洋科技創新,從立項階段就帶著產業化的方向,直擊市場和應用痛點,這是浙江的特色,也為各地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一個新思路——有限資源和產業政策如何精準推動產學研轉化。

林東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起,最初他從做牛肉干生意起家,賺得第一桶金后,就有投身科技領域的想法,和幾位研究潮流能的科學家組成創業團隊,用賣牛肉干“養”科技創業夢想。

企業家是創新主體,政府則提供支持和保障,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同樣如此。

在潮流能發電技術迭代同時,工程機組隨之更新,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林東及團隊在潮流能真實并網發電的過程中測試新技術,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截至11月7日凌晨,LHD1600“奮進號”并網發電超600萬千瓦時。

目前,浙江海洋潮流能發展有限公司、浙江海洋潮流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也相繼成立,舟山準備打造浙江海洋潮流能母港。

不過,浙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也有短板。根據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學等聯合課題組近期發布的《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成效與面臨問題》,浙江現有涉海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僅為廣東(8家)、山東(9家)的一半,在科技創新支撐上有待加強。

上述報告指出,浙江省海洋科研人員隊伍規模較小,特別是高水平學術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和學科帶頭人比較缺乏,海洋領域院士數量為山東省的一半,海洋科研從業人員數量僅為廣東省的1/5。

2024年底,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直擊這一“痛點”,出臺了《浙江省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25—2027年)》,聚焦海洋精準感知、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資源等7七大領域,集中攻關45個關鍵技術群。

浙江也積極引進各類海洋科研院所在浙江落地研究院,同樣結合當地優勢。例如,在寧波這個制造業強市引進海洋裝備科研團隊,為傳統海洋制造業補上高技術環節。

大連理工大學寧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以及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直以來都是大連理工大學的優勢學科,寧波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就將海洋與重大基礎設施作為五大創新平臺之一。

其中,研究院海洋裝備強度分析與創新團隊通過科技成果賦權方式,孵化了一家科技型企業。該企業開發的面向海洋動態管纜保護附件突破了國外卡脖子技術,具備在深海油氣平臺和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用管纜保護附件國產替代能力,也直接為寧波本地海洋裝備鏈主企業做配套。

產業“陸海統籌”

在海洋領域數智化能力建設方面,浙江也在積極探索。

浙江數字經濟賦能海洋產業,是將浙江陸上優勢產業進一步拓展到海洋,一定程度上,是產業層面的“陸海統籌”。

在浙江,全國首個海洋領域可信數據空間已上線,將有效激發“沉睡”的海洋數據價值。今年7月,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項目入選國家數據局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項目,是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試點。

白雁表示,依托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通過多主體多元異構數據匯聚,數據清洗、模型開發等一系列數據治理手段,建設面向風電、 核電、 養殖、 港航等產業活動的海洋高質量數據集,開展海洋領域 AI專用模型大構建和優化,可提升海洋經濟數據資源化利用和賦能產業發展水平。

“目前可信數據空間已匯聚167類、2000多個數據集,數據總量達1PB,吸引了海洋領域的環境監測、保險、港航及數據開發商等50多家數據單位入駐,將圍繞涉海重大工程、港口與航運、海洋牧場等領域,開發30余個面向典型應用場景的數據產品與服務。”白雁說。

目前,該項目已經研制一套海洋環境及產業應用高質量數據集,也已探索應用在不同場景。例如,該數據集可為船舶進出港和碼頭調度提供著精準指導,在匯集寧波舟山海域的浮標、臺站、雷達等觀測數據,經過智能化處理,能夠滾動更新未來5天內的風力、流速、浪高等預報數據,并將分辨率從9000米縮小到5米,在國內首次實現業務化米級海洋預報。

早在2024年10月,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與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共同發起了“浙江省海洋大數據增值中心”。這是非常具有浙江特色的探索,讓數據先用起來。

該中心首批試點的城市分布在浙江沿海各地,應用場景包括羊棲菜養殖、貽貝養殖、海上風電和大型海藻等,具體試點領域為數據資產入表、數據賦能保險、藍碳價值實現等。

當浙江的數字經濟逐步延伸,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最新著力點。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陸上千行百業時,浙江又將思路拓展到海洋,探索AI趕海。

日前,浙江省海洋強省辦印發《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海洋”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圍繞浙江省海洋產業發展所需,推動在海洋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海洋專用大模型應用、海洋高質量數據集建設等方面領先全國。

《方案》是全國首個專門針對“人工智能+海洋”領域的規劃。浙江省海洋經濟廳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方案》時表示,力爭通過3年左右探索實踐,打造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海洋”標志性應用場景。

浙江期望以小切口帶動大場景,解決海洋經濟發展中的真痛點。具體落實的行動包括“人工智能+漁船安全治理”提升行動、“人工智能+大黃魚養殖”提質行動、“人工智能+港口環境”升級行動、“人工智能+海洋新興產業”賦能行動。

受訪專家表示,浙江擁有全國各省份最長海岸線和最多海島,依托寧波舟山港形成智能港口、海洋漁業、環境監測等多元場景,在數字、算力和AI領域具備明顯優勢。但海洋數據采集成本高、分散嚴重,存在“數據孤島”、標準化不足、人才短缺等問題,產學研用協同仍待加強。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 | 中文字幕乱偷免费视 | 亚洲最大激情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a亚洲v天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