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陶力 瑞士洛桑報道
EHL首席執行官Markus Venzin教授(采訪對象供圖)
當海南洛桑旅游大學落地三亞時,瑞士人Markus Venzin看到的不僅是新校區——更是服務全球化浪潮中,人與人的連接。
這種“連接”既是行業本質,也是破解“孤獨時代”的重要手段。在機器人鋪床、AI定制菜單的技術浪潮中,這位執掌全球頂尖酒店管理學院的CEO,正試圖將“好客精神”重新錨定為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英文簡稱EHL)戰略的核心。
“我們希望成為中國學生酒店及泛服務業教育的第一選擇。”近日,EHL首席執行官Markus Venzin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市場以其強勁的增長動能、龐大的消費結構和日益國際化的人才需求,正成為全球高等教育機構高度關注的戰略焦點。
此前,海南洛桑旅游大學宣布獲中國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成為境外高校在海南自貿港獨立辦學的大學。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允許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水平大學、職業院校在海南自貿港獨立辦學,設立國際學校。海南洛桑旅游大學校址位于三亞海棠灣,學校初期設置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烹飪與營養教育四個本科專業。
自1893年創校以來,EHL連續七年蟬聯QS世界大學酒店與休閑管理類學科排名榜首,是全球領先的酒店及泛服務業教育、商業教育機構,在瑞士洛桑、帕蘇格和新加坡設有三大校區,擁有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學生。
近年來,EHL不斷深化對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關注與投入,已在北京和上海設立本地辦公室,拓展教育合作與企業資源。Markus Venzin指出,隨著中國消費者對高品質服務體驗的需求日益上升,以及中國學生對跨文化、多元職業路徑的關注提升,EHL正致力于通過本土化戰略,將其全球領先的“服務+管理”教育體系更好地落地中國市場。
中國已成第三大國際生源地
EHL大一學生在校內咖啡廳學習制作咖啡并擔任服務生(拍攝:陶力)
《21世紀》:EHL如何評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中國在EHL全球戰略中處于什么地位?
Markus Venzin:中國是我們目前最核心的三個市場之一。我們構建了一套評估市場的體系,從市場吸引力(涵蓋規模體量、發展活力等維度 )與可進入性(包含政策適配、合作基礎等要素 )兩大維度去衡量。
中國在這兩方面表現極為突出,就市場吸引力而言,不管是酒店業本身的蓬勃發展,還是關聯的奢侈品等領域的強勁勢能,加上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都讓其極具吸引力;在可進入性上,我們已布局成熟的本地辦公室,北京、上海兩地常駐運營團隊規模約20人,組織模式和瑞士本部、法國分部高度協同,這讓我們從心底里不僅把中國當“海外市場”,而是把中國當作與瑞士總部同等重要的運營基地。
《21世紀》:以您對中國學生的了解,他們在學習工作中的表現如何?
Markus Venzin:回溯合作歷程,我們與中國市場攜手已超十年,當下正處于深化本地業務、完善教學落地的關鍵期。中國學生展現出的對課程的高適配度、強大跨文化能力,都讓我們倍感驚喜,目前中國學生占比穩定在13%,是第三大國際生源群體,這堅定了我們持續深耕的決心。
我們將中國市場與總部“等同視之”的定位,區別于常規海外市場布局邏輯,折射出對中國教育消費潛力、人才培養價值的深度認可。后續我們將在中國市場展開更深入的教育生態共建,從單純的人才培養,向行業標準輸出、教育模式協同創新延伸。
《21世紀》:酒店及泛服務業管理專業在中國,可能會被部分家長和學生視為“非主流專業”,您如何應對這一觀念挑戰?
Markus Venzin:這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服務行業普遍被誤解為“技能層級低、發展空間有限”的職業路徑。很多人對“酒店管理”的理解還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前臺接待、客房服務,忽視了這一行業對綜合能力的高度要求。
實際上,真正的“好客”(hospitality)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跨界能力組合,它要求從業者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溝通技巧、文化敏感性和客戶洞察力,同時也考驗領導力、應變力與情緒管理能力。酒店及泛服務業教育遠不是“服務”這么簡單,而是在培養能夠在多行業環境中靈活勝任的國際化通才。
《21世紀》:放眼全球,酒店及泛服務業管理專業目前的就業環境處于什么狀態?
Markus Venzin: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在歐洲,酒店行業的薪資結構和工作環境正在迅速改善。優秀的廚師和管理人才薪酬顯著提升,五天工作制、輪休制度正在成為行業新常態,管理文化也變得更現代、扁平化,強調員工幸福感和團隊協作。
與此同時,我們也強調酒店教育的“可遷移價值”。我們許多畢業生不僅在國際酒店集團工作,也活躍于奢侈品、金融、會展、航空、咨詢等行業。因為他們具備的溝通協調力、跨文化理解、客戶導向與商業思維,正是各類組織迫切需要的核心素養。
我們希望通過教育實踐和行業反饋,讓家長重新認識酒店及泛服務業管理作為一門“服務+管理”的系統性教育,不僅能成就行業精英,更能成為打開全球職業路徑的重要跳板。
服務行業應對技術浪潮
EHL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調酒技能(拍攝:陶力)
《21世紀》:您認為新的技術發展,給酒店及泛服務業管理行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Markus Venzin:我們持續追蹤和分析酒店及泛服務業在技術、社會和消費行為層面的轉型趨勢。當前,人工智能、共享經濟、機器人技術正成為行業革新的關鍵驅動力。
例如,我們已經看到機器人能夠自動鋪床、處理洗衣等客房任務,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定制化菜單、提出節能減排建議,甚至通過算法優化運營效率。
這些技術正在快速滲透到酒店運營的多個環節,推動行業向智能化、高效化發展。與此同時,我們認為一個更深遠也更迫切的變化,是社會層面正在出現的新型挑戰——孤獨正在成為全球性流行病。
據統計,在美國,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每周感到孤獨,歐洲的情況也類似。尤其是在高度數字化的環境下,新一代年輕人越來越習慣于線上溝通,卻缺乏真實的社交聯結。
《21世紀》:EHL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趨勢?對課程體系帶來哪些影響?
Markus Venzin:酒店及泛服務業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是服務場所,更是人與人之間重新建立情感連接的重要“容器”。我們把餐廳視作一個社交空間,把酒店看作一個具有社會功能的“人文節點”。這種理解也正在反映在我們的課程設計中:我們不僅教授如何提升服務質量,更關注如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溝通能力和社會意識。
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不僅是技術適應,更是價值重塑。我們致力于培養具備科技理解能力與人文情懷的未來服務管理者,讓他們在推動行業創新的同時,也能以“好客精神”回應當代社會的深層需求。
《21世紀》: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EHL如何幫助學生提升科技素養?
Markus Venzin:在我看來,未來的酒店及管理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人文與運營素養,更必須理解科技的基本邏輯與商業應用。就像早期的MBA課程是為工程師量身定制,以彌補其管理知識的空白。
EHL正在推動一種融合式教育模式,打破學科邊界,將技術素養作為未來酒店領導者的基本能力。我們將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系統思維、機器人服務、用戶數據分析等內容嵌入課程,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理解技術如何改變行業。比如,在我們的商業項目中,學生不是僅僅提出建議和PowerPoint展示,而是真正參與到產品上線、網站開發、線上營銷等工作中。
EHL學生在校內米其林高級餐廳內學習如何服務客人,并納入學分考核(拍攝:陶力)
《21世紀》:未來教育將發生哪些形式上的變化?
Markus Venzin:Z世代學生對學習的期望、行為模式和注意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他們更傾向于個性化、多路徑、互動性強的學習方式。我們可能推出更加彈性化的本科學位項目,比如部分遠程、部分實地、可選行業實習和自定義節奏的課程安排。這對于希望邊工作邊學習、或追求多元成長路徑的學生來說,將提供極大便利。
盡管如此,我們始終認為面對面交流的價值無法被替代。酒店教育的本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連接”,而這種“連接力”恰恰是應對“孤獨時代”的重要能力。
隨著技術變革加速、服務產業升級以及青年人才對跨文化與多元發展的關注上升,EHL正不斷推動自身教育模式與行業趨勢協同演化。從人工智能賦能酒店管理,到游戲化教學激發學生潛能,再到以“好客精神”回應“孤獨時代”的社會需求。
未來,學校將通過中國本土化深度創新,為中國乃至東南亞迅速崛起的旅游目的地定制人才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