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丨提振內需,需找準并疏通消費堵點

2025年08月27日 07:00   21世紀經濟報道

劉鋒(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日前,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在解讀今年前7個月我國消費市場運行情況時表示,我國消費市場發展態勢總體平穩。數據顯示,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8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個百分點。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42萬億元,同比增長4.8%,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2%,商品和服務零售合并同比增長5%左右。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關鍵現象是居民儲蓄持續增長與消費動力相對不足并存。這并非主要源于居民主觀“不愿消費”,而是受到“能消費”(購買力基礎)、“敢消費”(安全感信心)、“易消費”(便利性體驗)三個維度存在的系統性因素影響。有效激發內需的關鍵,在于精準識別并系統性地疏通這些關鍵堵點,通過深化制度改革,構建公平、順暢、有保障的長效機制,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住戶存款余額增加了10.77萬億元至162.02萬億元,增幅為7.42%。然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5%,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仍低于60%。這一顯著的“高儲蓄—低消費”現象,深刻反映了內需引擎尚未充分激活的核心問題:橫亙在“能消費”與“敢消費”之間的“易消費”問題,即消費過程中的便利性、可獲得性與體驗感存在一些堵點。

“能消費、敢消費、易消費”構成了激發內需活力的三位一體長效機制框架。其中,“能”是物質基礎,關乎居民實際購買力;“敢”是心理基礎,關乎消費安全感和未來預期;“易”是轉化橋梁,關乎消費意愿向實際行為的轉化效率。當前,這三個環節均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優化調整制度性或結構性因素,需要系統化梳理并精準施策,而非簡單歸因于消費意愿不足。

穩固“能消費”的基礎:提升居民實際購買力

居民實際購買力的可持續性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當前需通過五方面措施著力破解相關堵點。

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中著力提高勞動報酬占比,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在再分配環節強化稅收、社保、轉移支付對收入差距的調節功能,持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其次,穩定社會預期,降低預防性儲蓄。其中包括加強宏觀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預期管理溝通,完善社會保障安全網,有效緩解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的未來支出憂慮。

第三,應保障重點群體收入及時足額獲取,這主要是考慮到部分群體(如外來務工人員)的消費潛力受限于收入獲取的穩定性問題。因此需著力推進三方面措施:一是落實支付責任,在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推行“工資專戶+總包代發”制度,強化建設單位支付擔保責任;二是健全信用約束機制,對惡意拖欠行為主體實施市場準入、融資等方面的聯合約束;三是完善權益救濟渠道,優化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追索勞動報酬的立案、執行流程,降低其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成本。

第四,暢通企業資金循環,保障就業源頭。一些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積壓,可能會間接影響部分員工收入和消費能力。為此,筆者建議采取以下三方工作:一是規范公共采購支付,逾期應承擔相應責任;二是創新供應鏈融資,依托技術手段建立高效應收賬款確權與融資平臺,降低融資成本;三是清理歷史債務拖欠,可探索專項清償機制。

第五,穩定財產性收入預期。當前房地產市場處于轉型調整期,對居民財富預期的影響需予以重視。因此,當前穩樓市,推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有三方面關鍵工作:一是強化預售資金監管,實行多方協同、穿透式監管,確保資金安全用于項目交付;二是完善項目風險處置機制,通過政策性支持、地方國企托管等多種方式推動特殊困難項目完成交付;三是探索銷售模式優化,在條件適合的地區穩妥推進現房銷售試點。

筑牢“敢消費”的安全網:強化權益保護與民生保障

基礎民生保障水平與消費權益保護力度,是影響消費安全感與信心的深層因素,應從這兩方面著手,筑牢“敢消費”的安全網。

加大民生投入,有利于降低“三育”負擔,有四方面具體措施需予以關注。一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顯著提升教育(普惠性學前與職業教育)、醫療(提升基層能力、減輕個人負擔)、養老(增加普惠供給、推進長護險)等公共保障水平。二是構建生育友好環境,增加普惠托位供給并合理定價,探索延長帶薪育兒假成本分擔機制,加強學齡兒童課后服務。可考慮提高嬰幼兒照護費用個稅專項扣除標準。三是推動醫療資源分布更加均衡,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縣域,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四是升級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支持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發展。

此外,還需健全消費權益保護體系。一些消費領域的侵權事件(如個人信息泄露、虛假宣傳、定價不透明等)易催生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顧慮。因此,關鍵在于:一是提高侵權成本,對食品安全、醫療欺詐、金融詐騙等重點領域違法行為實施更嚴厲的處罰措施;二是優化維權機制,推行消費糾紛舉證責任合理分配,探索小額訴訟特別程序,降低維權門檻和成本;三是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處理個人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四是優化監管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如冷鏈食品溯源,詐騙銀行賬戶的身份穿透等)全鏈條監管能力建設。

優化“易消費”的環境:破除壁壘與升級場景

“易消費”是實現從意愿到行為轉化的關鍵環節,需從制度環境、消費場景、供給質量綜合施策。

首先是深化制度型開放,推進跨境消費和服務領域便利化改革。一是審慎評估與優化管理措施。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關于促進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因地制宜優化汽車限購措施;今年相關部門表示,指導限購城市針對長期搖號家庭和無車家庭等重點群體定向增發購車指標。對于汽車等大宗消費的管理,未來可考慮更多進一步轉向經濟調節手段(如擁堵費)和提升公共交通供給。保留購車指標的城市可進一步考慮提高新能源比例、探索家庭配置方式,以及車主車牌的穿透式身份管理并與保險連接。二是提升跨境消費便利度,優化個人外匯便利化額度管理及大額經常項目購付匯流程,改善銀行卡境外交易體驗,擴大海南自貿港等免稅政策效應(額度、品類、流程)。三是推進服務領域“放管服”,全面推行“一業一證”“證照聯辦”“告知承諾制”,建立全國統一的服務標準與監管規則,消除區域壁壘,推廣電子證照應用。

其次是擴容提質,打造友好消費場景。一是培育高品質服務供給。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托育、醫療健康、文體等短板領域;支持傳統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升級;建立完善的服務質量與信用評價體系。二是包容審慎支持新業態新場景。對外擺經濟等制定精細化管理規范;為VR/AR、智慧零售等創新模式創造友好發展環境;支持文旅商體融合,打造綜合消費目的地。三是深入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加強供應鏈下沉,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尤其解決冷鏈“斷鏈”問題);強化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和人才支撐。

第三,應建立長效機制,對消費市場進行監測、評估與持續優化。一是構建“消費便利化指數”監測體系。從制度環境、場景覆蓋、供給質量、成本負擔、滿意度等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定期發布。二是完善政策后評估與反饋機制。建立政企、政民常態溝通渠道,評估政策效果。三是實施“消費堵點”清單管理。系統梳理普遍性問題,明確責任主體與整改時限,定期督查清理。

系統施策,釋放市場動能

消費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具體體現。當前提振內需的核心,在于精準識別并系統性地疏通影響“能消費、敢消費、易消費”的關鍵堵點。這要求決策和監管部門摒棄簡單歸因于“不愿消費”的思維,而應聚焦于制度公平性、權利平等性、信息透明度的系統性提升。

因此,筆者認為未來工作的重點方向應聚焦于:破除影響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如公共服務非必要差異化、價格歧視、身份限制等)、填補高質量商品和服務供給的空白、彌合關鍵民生領域的保障短板。這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決心和智慧深化制度改革與高水平開放,構建起更加公平、暢通、便捷、友好、充滿獲得感的消費環境。唯有如此,才能將高儲蓄所蘊含的巨大需求潛力有效轉化為現實的消費信心與行動,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且深厚的支撐動力。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偷窥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 | 伊人久久精品九九热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 性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