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振興:不止于讓更多農村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2025年09月01日 15:35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王峰
縣中振興絕不能再走“縣中模式”的老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關乎成千上萬“小鎮高中生”前途的大事來了。8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

縣中振興早在幾年前就已提上政策議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縣中生源流失勢頭明顯被遏制,辦學經費投入明顯改善。

然而,縣中發展仍面臨一些深層次問題,比如,學校建設規劃與學齡人口變動不匹配,一些學校存在債務問題等。最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評價矛盾,以往縣中能考上清北的“好苗子”被大城市中學掐尖挖走,現在這些“好苗子”回流縣中后,是否應該再以有多少學生考上清北來評價縣中辦學成績?

國常會部署開展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針對的就是上述深層次問題。

改變“重城輕鄉”觀念

國常會指出,建設好縣域普通高中關系成千上萬學子特別是農村孩子的成長成才。

2024年,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萬人。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說,“不到60%的中學生是在縣域中學,怎么辦好縣域中學?我們將深入實施縣中振興行動計劃,把縣中作為我們面向優質均衡的重點突破,優化布局、師資配備,吸引和培養優秀教師到縣中,使縣中更好地服務鄉村學生。”

高中是基礎教育的龍頭,縣中是很多縣域的最高學府,直接關乎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武漢市副市長孟暉近日撰文指出,從教育的直接影響來說,如果縣中教育質量薄弱,那么初中階段就會因為出口的導向性作用,生源開始外流,向優質高中所在地流動和聚集;由于義務教育采取對口直升政策,小學生源又會向優質初中校的對口小學流動和聚集。

他指出,優質生源流動的背后是支撐生源的優質勞動力家庭的大規模流動,進而導致縣域大量有效勞動年齡的人口流失,異化該區域的人口結構,大幅降低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競爭力。

因此,需要針對性地補齊短板,振興縣中,穩定縣域教育生態。

“縣中振興是一個教育文化的問題,需要教育價值觀的引領,改變過去重城輕鄉的教育觀念,激活在縣域生活的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讓縣域教育、縣域經濟、基層治理同頻共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應對在校生高峰做好擴容準備

國常會指出,要科學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推動縣域普通高中建設,適應城鎮化進程和人口流動趨勢,前瞻布局、遠近結合,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多措并舉增加學位供給。

當前,基礎教育學齡人口排浪式從學前、小學階段涌向初高中階段,需要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同時科學預測學位供需,避免浪費。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秦玉友等人研究認為,從短期教育發展規劃看,我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將于2029年達到短期內高峰,峰值預計為3947.11萬人。為更好地應對短期內普通高中在校生高峰,縣中需要做好教育擴容準備,統籌利用高中階段和義務教育階段資源,保證短期內普通高中學位相對充足。

從中期教育發展規劃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將于2032年達到短暫下降后的第二次高峰,預計達3941.83萬人,略低于普通高中短期在校生高峰。如果短期教育擴容任務全面完成,只要充分、高效利用已有教育資源,就可以應對中期高中教育需求,保障縣中學位相對充裕。

從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將于2035年達到中長期的最低值,預計為3265.82萬人。伴隨著普通高中在校生數量“先增后減”,從長期教育發展看,縣中需要及時抓住在校生數量減少、班級規模縮小的窗口期,積極推行小班化教學,挖掘小班教學優勢,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2803.6萬人,班數577741個,平均班額48.5人,比2022年小幅減少0.1人。這說明各地在加大普通高中學校新建改擴建力度,但小班化教學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補齊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短板

國常會指出,要補齊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短板,完善學校建設標準,堅持硬件、軟件一起抓,改善教學和生活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教育數字化賦能,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楊玉春參與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監測,2023年以來對遼寧等8個省份開展了調研。他發現,不少省份的縣中運動場、圖書館、實驗室等基礎設施配備不足。調研縣市中,學校實驗器材,尤其是藥品購置存在困難。不少縣中表示,實驗室的物資配備往往只能夠滿足演示實驗的需求。

新華社《半月談》近日走訪調研東中西部多個縣域中學發現,“培養即流失”“招聘無選擇”的師資困境正持續發酵。該報道稱,中部省份一所縣中10多年來流失40多名中堅教師,有的剛在省級教學比賽中獲獎就被“挖走”。學校傾盡全力幫助老師參加教學比賽,一位地理老師拿了全國二等獎后就收到周邊省份市級學校拋來的“橄欖枝”,“對方學校說不要檔案,直接來就行,進人機制很靈活”。

補齊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短板,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機制。

在江蘇南通43所公辦普通高中里,縣域高中有36所,八成以上是四星級高中。據報道,南通縣域普通高中財政投入持續增加,近3年每年增長超過15%,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達35333元。全市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40%。

南通在市級層面建立了教師編制“周轉池”,實現師資配置的動態管理,有的高中生師比達到8:1。南通當地一所縣中的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縣中校長,是由市委組織部任命。 

浙江按照“定向推薦、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原則,為山區26縣和海島縣培養了一批省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實行“戴帽下達、人走帽留”的管理機制,這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先行先試,有力促進了縣中教師隊伍成長。

“城鄉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不能僅在枝節上采取措施,不能只著眼于具體的幫扶舉措,而是需要以建立區域良性教育生態為目標,從源頭遏制生源、師資、教育教學資源向城市流動。”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深化教學和評價改革

國常會指出,要樹立科學教育理念,深化教學和評價改革,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學習環境。

縣中振興,針對的是幾年前出現的“縣中塌陷”現象,突出體現在縣中的優秀生源被掐尖流失,但在“縣中塌陷”現象之前,國內曾出現過“縣中模式”,突出體現在縣中極為注重升學率,高考升學表現甚至高于一些大城市的普通高中。

這樣的歷程表明,過度強調應試教育的“縣中模式”是走不通的,縣中在資源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必然處于競爭劣勢,最終走向“縣中塌陷”。縣中振興絕不能再走“縣中模式”的老路,以多少個學生考取清華、北大來考核評價縣中。

但當前,高考成績無疑還是衡量縣中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科學考核縣中,鼓勵縣中辦學積極性?

專家指出,應該對縣中實施“從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的增值評價,不是單一考核高考升學率、本科率、重點率等,而是注重考核學生高考的成績、位次比他們入學時是否有提升、提升了多少。

縣中更要多樣化發展,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謝愛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縣中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循序漸進地面向農村學校和學生開展素質教育。

“除正規的學科教學課程外可以考慮開設興趣班,為農村孩子培養個人才藝創造機會。推動城鄉文化資源的供給平衡,為農村學生創造接觸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等文化資源的機會。”謝愛磊說。

儲朝暉也表示,促進縣域教育發展,切忌帶有短期、功利思維,期望馬上大見成效,而要為縣中振興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為縣域教育變革和教育生態重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色依依Av在线 | 天天躁日日夜夜亚洲 |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熟女偷拍中文字幕视频 | 先锋影音最新在线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