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易妍君
受益于A股市場交投活躍,券商2025年中報集體“報喜”。
截至8月28日午盤,已有14家上市券商公布2025年半年度報告,以中小券商為主。
其中,浙商證券、東吳證券、國元證券、長城證券、華安證券、信達證券等10家上市券商,今年上半年營收均超過20億元;同時,前述提及的6家券商上半年凈利潤均達到10億元以上。
業績增幅方面,相較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有12家上市券商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不過也有2家上市券商呈現“營收降、凈利潤增”的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區域券商迎來業績爆發期。例如,華西證券上半年凈利潤暴增了11倍,東北證券、華林證券半年度凈利潤分別增長了2倍、1倍以上,為凈利潤增幅最突出的3家券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經紀、自營業務成為證券行業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上述14家上市券商的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12家券商營收、凈利”雙增“
2025年上半年,券商業績普遍回暖,但行業分化依舊突出。
據Wind統計,在已披露2025年中報的14家上市券商中,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券商共有6家,分別為東吳證券、國元證券、長城證券、浙商證券、華安證券和信達證券。
值得關注的是,這6家券商上半年營收均超過20億元。
浙商證券、東吳證券、國元證券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收61.07億元、44.28億元、33.97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1.49億元、19.32億元、14.05億元。
長城證券、華安證券上半年營收均超過2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85億元、10.35億元;信達證券上半年的營收為20.37億元,但凈利潤達到10.24億元。
西部證券、東興證券、華西證券、東北證券4家券商今年上半年營收也達到20億元以上,分別為:27.89億元、22.49億元、20.73億元、20.46億元;但其歸母凈利潤均不到9億元,分別為:7.85億元、8.19億元、5.12億元、4.31億元。
另外4家券商,第一創業、山西證券、西南證券、華林證券上半年的營收均在19億元以下,分別為:18.32億元、16.41億元、15.04億元、8.35億元。其中,前3家券商上半年凈利潤均在5億元左右,華林證券上半年凈利潤則為3.36億元。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均為2025年上半年
業績增速方面,上述14家上市券商2025年上半年全部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
其中,華西證券、東北證券、華林證券的表現較為突出,相較2024年上半年,這3家券商今年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了1195.02%、225.90、172.72%。
緊隨其后的是長城證券,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了91.92%;信達證券、東吳證券、山西證券的歸母凈利潤增幅均達到64%以上。
若結合營收來看,2025年上半年,有2家券商的營收呈現同比下滑,但凈利潤同比增長;另外12家券商實現營收、凈利潤同步增長。
具體而言,2025年上半年,浙商證券、西部證券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降了23.66%、16.23%。凈利潤則分別同比增長了46.49%、20.09%。
對于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的原因,西部證券解釋是由于大宗商品貿易業務收入同比減少所致。
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是,一些券商是在追溯調整了2024年上半年會計數據的基礎上,實現了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比如,東吳證券、東北證券、東興證券均屬于這種情況。
經紀、自營助推業績增長
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上證指數上漲2.76%,深證成指上漲0.48%,創業板指上漲0.53%。市場交投活躍,股票交易量同比增長60.9%。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經紀、自營業務成為證券行業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整體上,目前已披露2025年中報的14家上市券商,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
據Wind統計,包括華西證券、國元證券、華安證券、西部證券、山西證券、第一創業證券在內的9家上市券商,上半年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幅均超過40%。
券商投資業務也普遍呈現增長勢頭。僅有東北證券、華林證券上半年投資凈收益同比下滑。
東興證券、浙商證券、國元證券、華安證券、華西證券、信達證券等多家券商2025年上半年的投資凈收益較去年增長了1倍以上。
浙商證券介紹,2025年上半年,公司通過上海證券自營分公司及浙商投資、浙商資本兩家子公司開展投資業務。上海證券自營分公司持續多資產多策略投資,并積極開展戰略性和創新性業務。2025年上半年投資收益和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債券投資擇時勝率較高,權益投資占比提升、營收擴大。
“權益自營是券商業績彈性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券商板塊的重要選股思路。而權益業務的彈性來源,以自營業務為主,輔以部分的投行跟投、私募股權跟投等。”國泰君安非銀金融研究團隊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業績增速較快的券商,在經紀、投資業務方面均有相對突出的表現。
例如,華西證券2025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收入11.3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5.25% ,占營業收入比重54.93%;實現投資業務收入3.9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8.96%。
而其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呈現同比下滑態勢。
“上半年,公司抓住市場行情好轉機會,日均股基交易量增長,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相應增加;投資業務營收增長主要是公司積極把握資本市場機遇,權益類投資收益增加,同時信用減值損失減少綜合影響所致。”華西證券解釋。
業務體量更大的東吳證券也是一個典型代表。
根據東吳證券202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該公司財富管理總客戶數達到316.67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0.21%;新增客戶總數30.91萬戶,同比增長147.88%;客戶資產規模6,958.4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21%;A股市占率較上年末提升0.006個百分點。證券經紀業務凈收入8.90億元,同比上升35.70%。
同時,該券商投資凈收益的同比增幅接近68%;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呈現同比增長,但增幅均不及經紀業務凈收入。
投行復蘇、資管“拖累”
除了貢獻主要增量的經紀業務、投資業務,券商投行業務亦有復蘇跡象。
Wind數據顯示,在上述14家上市券商中,除了華西證券、東北證券、信達證券,其他11家券商的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
華安證券、西部證券的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45.854%、134.32%;西南證券、國元證券、華林證券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的同比增幅也都達到65%以上(最高不到90%)。
不過,這幾家券商的投行業務體量均較小,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多在1億元左右。只有西部證券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接近2億元。
相比之下,資產管理業務對券商業績形成了一定拖累。
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實現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長的券商,僅有東吳證券和長城證券,增幅分別為11.01%、79.27%。但這兩家券商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不到1億元。
華西證券、國元證券、華林證券、西南證券、東興證券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的同比降幅均超過30%。
業績顯著回暖疊加政策、資金支撐,券商板塊的投資價值受到市場重視。
中信建投非銀金融團隊指出,政策端,“活躍資本市場”導向明確,注冊制深化、交易機制優化、引入中長期資金等舉措持續落地,直接拓寬了券商投行、經紀、資管等業務空間。資金端,市場信心修復帶動成交回暖與兩融回升,疊加養老金、保險等增量資金入市可期,為券商業績提供彈性基礎。
此外,“自身轉型方面,行業正著力發展高附加值業務,尤其是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優化收入結構并增強盈利穩定性。因此,券商不僅受益于市場回暖的Beta彈性,更因成功轉型而具備獨特的Alpha增長潛力(盈利質量提升)。政策預期、資金改善與內生動力共同作用,使得券商板塊的盈利前景確定性提升,當前具備較高的配置吸引力。”上述團隊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