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孫永樂
券商再融資又現“破冰”信號。近日,中泰證券(600918.SH)公告,中國證監會同意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本批復自同意注冊之日起12個月內有效。
中泰證券表示,公司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批復要求及公司股東會的授權,在規定期限內辦理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相關事項,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中泰證券60億元定增申請進展迅速,從受理到批復僅用了約4個半月,這是2025年以來證監會審核的第二家券商再融資項目,關鍵節點推進節奏與年內多家券商定增的高效周期一致。
此前9月5日,中泰證券定增獲得上交所審核通過;7月14日,中泰證券公告延長60億元定增計劃有效期1年,并在次日答復了監管審核問詢函,具體可見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券商再融資信號!中泰證券60億定增獲準,東吳、南京仍在途》《60億定增!中泰證券119頁公告回復問詢函》。
2025年以來,多家券商密集推進定增計劃,形成明顯的“補血”潮。其中,指南針(300803.SZ)5月更新29億元定增方案修訂稿;天風證券(601162.SH)6月23日完成40億元定增募資;東吳證券(601555.SH)7月10日公布60億元定增預案,成為年內首家公布定增計劃的券商;南京證券(601990.SH)50億元定增也于9月29日獲上交所審核通過。
機構人士指出,與此前定增不同的是,中泰、天風、南京的定增取得進展屬于存量項目消化,首次公告時間均在2023年收緊IPO、再融資之前。中泰定增成功“闖關”,若南京、東吳定增順利推進,意味著監管在再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對券商再融資進一步放松。
中泰證券60億元定增“闖關”成功
中泰證券此次定增計劃可追溯至兩年前。
2023年6月,中泰證券發布了60億元定增計劃,推動實施其2020年上市后的首次股權再融資,原有效期至2024年10月,后來延長12個月至2025年10月,2025年7月14日的股東大會上又延長一年。
步入2025年,隨著券商再融資市場出現解凍跡象,這一擱置許久的定增計劃也隨之按下“加速鍵”。從5月28日定增項目獲上交所受理,到9月5日順利過會、9月15日提交注冊,再到10月13日拿到證監會批復,全程僅用約4個半月,歷時逾兩年的資本補充計劃即將落地。
中泰證券7月中旬披露的定增修訂稿顯示,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60億元,用于補充資本金及優化業務結構。認購對象包括控股股東棗礦集團在內的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棗礦集團將按36.09%比例認購,金額不超21.66億元。
具體募集資金投向來看,信息技術及合規風控(15億元)、另類投資(10億元)、做市業務(10億元)、債券投資(5億元)、財富管理(5億元)及償還債務(15億元)。
圖/中泰證券60億定增募資用途
關于融資規模和時機的合理性,中泰證券此前回復監管表示,公司上市后一直未實施股權再融資,主要通過非股權方式進行融資以此來滿足各項業務發展,導致負債規模相對較高,凈資本也未能得到較好補充。結合公司目前貨幣資金、凈資本情況等,公司存在資本缺口,本次融資規模具有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從時間線來看,天風證券40億元定增今年3月獲上交所受理,5月份審核通過,6月初就收到了證監會批復,并于當月23日順利完成,間隔不到4個月。
因此,業內人士普遍推測,參考天風證券定增募資的審批節奏,中泰證券60億元定增有望在年內落地,成為今年第二家完成定增募資的券商。
券商再融資市場加速“解凍”
資本補充對證券公司長期發展和提升競爭力至關重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監管強調“證券公司必須聚焦主責主業、發揮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作用”的背景下,2023年以來,上市券商再融資幾乎處于“暫停”階段,僅有國海證券(000750.SZ)于2023年11月、天風證券于今年6月完成定增融資,以及國聯民生(601456.SH)、國泰海通(601211.SH)因同業并購進行了再融資。
在券商再融資市場沉寂一年多后,進入2025年,多家券商密集推進定增計劃,形成明顯的“補血”潮。
其中,指南針5月14日更新29億元定增方案修訂稿;天風證券6月23日完成40億元定增募資;東吳證券7月10日公布60億元定增預案,成為年內首家公布定增計劃的券商;南京證券50億元定增也于9月29日獲上交所審核通過。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更新再融資進展的多家券商,定增方案存兩大共性:一是定增發行對象均包含控股股東。如天風證券定增僅向控股股東湖北宏泰集團發行;南京證券控股股東紫金集團擬認購5億元;東吳證券控股股東蘇州國發、蘇州營財分別擬認購15億元、5億元。
二是募資投向更聚焦“服務實體經濟”相關板塊。南京證券定增側重另類投資與區域業務升級,天風證券定增聚焦財富管理與流動性補充,中泰證券定增則突出科技賦能,將15億元投入信息技術及合規風控領域。
知名商業顧問,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對記者指出,結合定增方案及監管問詢意見,券商再融資或需滿足四大要求:一是資金用途聚焦主業并貼合監管導向,投向合規風控、科技、財富業務等領域;二是融資規模合理,防止因規模過大、資本效率低被否決;三是控股股東能否承擔戰略投資者角色,是監管考察的重要維度之一;四是具備良好合規風控與經營穩定性,回應監管問詢并披露風險防范措施。
可見,券商再融資“開閘”并非“全面松綁”,而是監管精準化升級的體現,核心在于鼓勵高質量融資,契合監管對券商“聚焦主業、審慎擴張”的要求。在此導向下,券商再融資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資本運用更加契合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