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近期,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辦,四川省期貨業協會協辦的“上期大學堂—從業人員強化班-期貨公司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專班”在成都舉行。
本次活動,主要面向轄區內期貨公司從業人員,旨在幫助各家會員單位系統性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活動期間,上期所會員部、監查部、交割部和結算部等多個部門,圍繞交易所的產業服務、監查業務市場服務、交割業務流程等作出詳細介紹,并邀請恒力衍生品學院、廣發商貿有限公司等期貨機構專家,對如何幫助實體企業優化風險管理、生產經營進行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幾家期貨交易所中,上期所的交割量、交割金額均位居首位。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上期所交割金額約占全市場六成,交割量約占全市場三成。
毫無疑問,在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上期所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并通過遍布全國的135家倉儲企業、277個存放庫點,將衍生品市場與生產、貿易和下游消費企業形成緊密聯通。

“大宗商品相關企業,由于原料成本占比高,原料和成品價格波動劇烈,導致企業利潤大起大落。”恒力衍生品學院院長管大宇指出,如何有效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工具,幫助實體企業實現穩定經營非常重要。
以四川生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是一家年產量達到10萬噸級別的再生鋁合金生產企業。
“受到有色金屬價格波動、整體競爭加劇等多方原因,公司近些年盈利能力大不如前,毛利率僅有2%至3%。”生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為了保住現有的微薄利潤,公司最終在當地期貨公司的幫助下,通過套期保值等多種方式來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五礦期貨成都分公司總經理余瀚表示,針對不同的實體企業,公司將其分為產業鏈上游、中游和下游,并結合不同產業鏈環節企業的鎖定利潤、快速變現、擴大規模等需求“對癥下藥”,來幫助其實現穩健經營。
比如上游資源開采和冶煉企業,雖然是天然空頭,但是在實際運營中,除了通過期貨賣出套保鎖定銷售價格外,還會結合市場行情靈活運用期權工具實現“保底+增值”。
部分國有企業,因為參與期貨交易的品種、規模存在一定約束,則更傾向于運用風險相對可控的期權工具。
得益于產業服務能力的提升,過去幾年五礦期貨成都分公司產業客戶迅速增長。
截至2025年9月,該公司日均權益規模較2021年增長超10倍,開戶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00%以上。
“受西南地區產業布局影響,現有產業客戶以新能源和金屬行業為主,客戶參與碳酸鋰、銅、鋁等品種交易。區域行業構成與公司全國布局形成互補,同時也凸顯了西南地區新能源產業優勢。”余瀚介紹稱。
獲得期貨市場加持后,生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在謀求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并希望通過申請上期所交割品牌拓展自身的銷售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