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伍素文 實習生鐘言 廣州報道
時值暑假,廣東不少職業院校的教師們似乎更忙。
順德職業技術大學(簡稱“順職大”)亞琛工業4.0應用研究中心的專業教師們,赴美的集團泰國工廠對泰國籍員工進行新儀器設備使用技能培訓;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汽車學院實訓室一邊進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測試,一邊線上技術指導海外院校......
曾經,廣東從“三來一補”的外貿加工起步,逐步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攀升。如今,廣東制造業的車間和供應鏈延伸到海外,職業教育也實現了“教隨產出”,成為支持廣東制造全球化的“軟實力”。廣東省教育廳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21所職業院校舉辦了70個境外辦學項目。
如果說過去十年是職教出海的1.0階段,當前職業出海正向2.0版本進化,展露出教育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教學內容增加、區域化集群發展、注重生態構建等新趨勢。這與中國企業現階段的出海特點相關,也離不開地區的大力推動。各地打造區域的國際化職教品牌,如天津的“魯班工坊”、貴州“貴匠工坊”、浙江“絲路學院”、江蘇“鄭和學院”,廣東也在積極打造“嶺南工匠學院”,系統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建設。
“中國職業教育在世界的影響力持續提升,廣東職教逐漸探索出了‘隨企出海—標準輸出—本土賦能’的閉環模式。”順職大國際學院院長寧順青向南方財經記者總結稱。
從東南亞到非洲,從拉美到歐洲,一批批職業院校揚帆世界,從技能培養到輸出標準、生態共建、賦能世界,廣東職教出海駛入新航道。
隨企出海造生態
職教出海和中資企業國際化發展始終是相隨相伴、互相助力的。
早在多年前,伴隨中國企業出海潮,職業教育也迎來了出海熱,職教出海已經成為不少中資企業全球化人才鏈建設的一部分。調查顯示,75%的高職院校境外辦學集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走出去”企業培養了大批本土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職教大省與外向型經濟的廣東,更是迅速投身其中。
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入第二個黃金十年,共建國家處于工業化的關鍵階段。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也催生了相關領域的職業教育合作。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良好的觀察窗口。以廣東為例,其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出海”勢頭強勁,廣汽、比亞迪、小鵬等車企加速海外建廠。
“實際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資本、產品、技術及管理資源存在內生性需求,中國車企經多年積累已具備全球經營能力,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廣汽集團一名培訓項目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介紹。
有學校負責人也表示,東南亞、中東非、南美等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最為迫切,其大多停留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海外拓展迫切需要最新的教學裝備、資源、方法。
目前,廣汽已完成中東、美洲、非洲、東南亞、東歐五大版塊的布局,海外市場成為其銷量重要的增長點。與版圖擴張同步,廣汽積極攜手職業院校進軍東南亞市場。
2024年,廣汽埃安、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泰國東北皇家理工大學、車拉夫國際教育集團簽署《共建廣汽埃安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及雙創基地戰略合作協議》,廣汽埃安首個海外智能生態工廠在泰國羅勇府竣工;2025年3月,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汽埃安、泰國錦匯、車拉夫國際教育集團共建“嶺南工匠學院”在曼谷揭牌,將圍繞新能源汽車生產、檢測、銷售等環節定制課程,建設智能化實訓中心。
這樣的校企同行,可同步輸出汽車產業技術標準與人才培養體系,助力企業在共建國家開展零部件配套、整車生產及屬地化資源利用,為目標國培養本土化汽車專業人才,進而推動當地汽車市場消費升級、拉動產業發展,也為企業海外布局筑牢人才根基。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上述廣汽培訓項目負責人表示,埃安在泰國基地的實踐將成為試點樣板,形成產教融合全球化工作標準,未來這套模式或可復制到東南亞、歐洲等海外其他地區。
與此同時,比亞迪也與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海外培訓項目;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在馬來西亞布局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服務抖音、阿里巴巴國際站等電商企業用人需求;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新紀元大學學院啟動“中馬技能人才國際培養項目”,開設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核心專業課程等。
眾多廣東職業院踏上出海征程,拓展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多項目服務于中資企業新興產業的海外布局。在東南亞、非洲等中資企業集中區域,正形成“職教出海生態圈”,中國校企聯合當地院校、行業協會共建區域人才培養中心,規模效應漸顯。
輸出“中國標準”
盧旺達位于非洲中東部的東非高原上,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發展迅速,近年來對涂料技術人才需求大增。而高溫高濕的氣候,使當地的涂料配方、施工、檢測工作有著特殊的要求。
總部位于佛山順德的中辰科建(廣東)集團有限公司,主營鋼結構建材、基礎設施工程、建筑涂料等業務。該公司在盧旺達設有分公司,很早便察覺當地在建材、涂料上的迫切需求。2022年,中辰科建與順職大等合作建設海外文化與職教基地,培養學漢語、懂中國,掌握中國標準和職業技能的海外技術技能人才。
“這是一個典型的‘企業出題、學校解題’案例。”寧順青對南方財經記者說。在項目落地后,順職大與中辰科建緊密協作,深入分析企業海外業務需求,依據當地市場狀況制定培訓與研發計劃。
這兩年下來,盧旺達工人掌握了先進的施工和檢測方法,中辰科建的市場拓展也因此提速,順職大還輸出8個技術標準、產品標準與課程標準,推動了中國職教標準與當地產業需求的融合。
隨著職教出海的深入,職業院校與企業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技能培訓,而是根據海外市場需求,輸出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中國標準”。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道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被巴基斯坦相關部門納入本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結合東盟國家的工程需求,聯合廣東及當地的水電企業,制定國際通用的水電專業標準、課程標準與教學資源……這些標準正提供重要參考,推動當地產教邁向新臺階。
去年11月,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順職大、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等12所職業院校入選廣東首批“嶺南工匠學院”建設院校,今年紛紛迎來新進展。
3月27日,順職大“嶺南工匠學院”柬埔寨基地在聯塑集團(柬埔寨)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簽約掛牌。該基地將聯合柬埔寨佛山商會、佛山星邁黎亞柬埔寨商貿城等機構,以服務國際產業合作為導向,采取創新模式運作。
據了解,項目前期學校會聯合聯塑集團(柬埔寨)開展調研,對接當地中資企業的核心需求與生產痛點,正在開發“定制化課程包”培養當地技術工人。隨后依托學校科研團隊,擬與聯塑集團擬共建“東南亞建材技術研發中心”。推動“中柬雙導師”育訓結合,由中國教師傳授核心技術標準,柬埔寨當地技術骨干負責實操帶教,邀請聯塑高管參與“職場發展課”,形成“技術+職場”的全鏈條培養。
“與以往項目相比,柬埔寨‘嶺南工匠學院’的項目實現了更注重精準定制、產教融合生態構建、文化融合更具深度。”寧順青提到,以往項目多聚焦通用技能培養,而柬埔寨基地完全基于中資企業在當地的產業布局(如建材、物流),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計劃同步更新,響應速度更快。還計劃聯合柬埔寨工業部將成熟課程向當地中小企業推廣,從“服務一企”到“賦能一業”,助力柬埔寨建材產業升級。
自2004年開辦第一個國際化合作辦學項目算起,順職大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歷程已有20年。其出海項目運作思維與模式的更迭,也是廣東職教出海進階蝶變的縮影。
一家家職業院校的實踐進化,推動著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逐漸提高。“產業跟著市場走,教育跟著產業走”這條金科玉律始終適用。
千帆競渡,職教出海進入深水區。受訪者也提到了文化與教育習慣差異、資金持續投入壓力、長期存在的標準互認瓶頸等諸多挑戰,未來亟需多方合力,持續提升中國產業及其配套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影響力,保持人才培養方向與市場需求密切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