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卓皙雯 廣州報道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跨境診療信息割裂,醫學科研協同受阻……如何解決這些困擾跨境醫療發展的現實問題?
8月28日,2025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開幕,國家數據局在會上正式發布“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典型案例”,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參與構建和落地的“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跨境數據空間”成功入選。扎根大灣區,該案例基于IPv6和數據空間等技術構建跨境數據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實現粵港澳三地醫療數據的安全共享與協同應用,為數據跨境安全高效流通積累了關鍵經驗。
跨境醫療數據空間破局三地醫療融合發展痛點
當港澳患者赴內地醫療機構檢查、維系健康時,電子病歷不互認、醫療數據不互通、健康檔案存斷層,需重復檢查,浪費看病成本與診療時間。這些痛點長期制約著灣區醫療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跨境數據空間對此提供了解決方案,并在廣州南沙順利落地。依托數據合約與使用控制技術,該數據空間將三地醫療數據領域的差異化制度體系工程化、自動化,并形成一整套技術和管理方案,建立起醫療數據分級授權機制,對身份信息、檢測參數等多類數據的操作實施管控,有效促進醫療數據流通共享與價值提升。
針對患者在跨境診療時面對的信息壁壘問題,該數據空間在數據流通底座上構建服務平臺,實現電子病歷跨境共享和遠程會診等功能,可傳輸超500TB的高質量診療數據,顯著減少跨境診療信息割裂導致的重復檢查并縮短就診時間。此外,平臺正在整合養老院、社區服務等場景,以實現健康檔案自動同步、智能化關懷與異地養老,緩解三地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滿足港澳養老需求。
為助力三地醫學科研協同發展,該數據空間聯合粵港澳高校和北京的科研機構共建跨境AI模型微調平臺,傳輸、融合肝病等多源異構專科數據,大幅降低科研成本,提升科研協同效率與成果轉化。
基于相關落地探索與實踐,由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聯合國際數據空間協會(IDSA)、IEEE標準協會還共同啟動了IEEE P1988跨境數據空間國際標準的構建,聚焦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之間的安全流通和可信交互,打造高效、安全、可擴展的數據流通和共享環境,確保數據在不同領域和地區之間的可信共享,構建全球數據合作新秩序。這意味著該數據空間未來或將為全球數據跨境流通提供可借鑒的實踐參考。
大灣區構建數據跨境全面流通制度體系
創新中心在數據跨境領域開展成功實踐探索,離不開廣州南沙聯通港澳的區位優勢與數據產業基礎。在南沙,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科創數算協同創新平臺、數據保護與數據跨境服務平臺等已落地運行,同時推進各類數據跨境流動機制建設。這些圍繞數據流通的實踐探索,已共同成為大灣區數據規則銜接的創新典范。
近期,由南沙總結探索的“建立粵港澳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成功入選商務部等十部門發布的《關于復制推廣新一批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經驗的通知》,為全國數據要素安全高效跨境流通提供了可復制的“灣區實踐”,助力打造數據服務新標桿。
作為聯通港澳、面向世界的數據流通核心樞紐,南沙擁有打造全球數據流通關鍵節點的政策支撐和場景稟賦優勢。為鼓勵數據跨境合規流動,《廣州市南沙區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提出,對購買基礎電信運營商的跨境數據專用通道相關服務的信軟業企業,按一定比例給予補貼,每年最高補貼100萬元。
8月12日發布的《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實施方案》提出,要支持數字產業發展,研究構建粵港兩地互認的數字資產跨境規則體系并試點推動項目落地,推動在南沙和香港、澳門分別設有分支機構的商業銀行圍繞跨境支付、跨境匯款、對公信貸、對私客戶關系拓展等金融業務場景,開展內部數據跨境流通試點,并指導符合條件的港資或澳資商業銀行與其香港、澳門母行(總行)探索“可用不可見”的跨境數據流動模式。
當前,南沙提出推進“五港聯動”發展策略,建設“國際數港”正是其中關鍵一環。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表示,站在數字經濟的時代潮頭上,南沙有能力、有底氣當好數字化改革的“排頭兵”、數據跨境流動的“樞紐站”、數字價值釋放的“倍增器”。
通訊員/廣州根鏈國際網絡研究院